
自贡融媒记者 周馨钰 文/图
气象工作怎样为低空集群发展提供保障?低空飞行又给气象探测带来了什么?记者走进自贡市气象局蹲点调查,探寻“低空+气象”的双向赋能密码。

11月6日9时,自贡市气象台负责人喻琴昆的电脑屏幕上,“自贡低空气象业务平台”实时刷新着风廓线雷达数据,垂直方向每120米的风向风速变化清晰可见。这些“分钟级、百米级”精度的数据,正为自贡低空经济飞行安全筑牢屏障。
低空飞行,意味着离地面近,易受复杂下垫面影响。“低空风切变、能见度、降水、积冰都是影响低空飞行的气象因子。”喻琴昆举例,在今年某次低空飞行任务中,无人机遭遇快速积冰,只能紧急返航。

这一痛点倒逼着监测体系的升级——在自贡航空产业园,风廓线雷达、毫米波测云仪、微波辐射计等设备组成地基遥感垂直气象观测系统,每分钟刷新温度、湿度等数据,如同给大气做“CT”。
自贡市气象局局长杨荣国介绍,2024年,市气象局联合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搭建低空气象业务平台,集监测、预报、高影响天气预警、剖面分析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从“点”到“线”的服务升级,目前已投入试运行。
今年世运会期间,该平台通过无人机机动观测优化预报模式,同时为全省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专项支持;航线服务方面,已试点“川协5号”低空空域保障,覆盖自贡至重庆梁平、都江堰青城山、西昌等低空航线,建立标准化预报预警流程。
“2023年全年没做几期保障方案,今年截至目前已完成40期。”喻琴昆的感受印证了平台成效,持续积累的数据正不断优化预报模式,为低空飞行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
在自贡“低空+气象”的融合中,无人机不仅是服务对象,更是气象精细化垂直探测的利器。
自贡市气象局探测中心相关负责人吕用洋曾赴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访学,参与7次大型无人机气象观测业务,如今已成为自贡对接国家和省级无人机观测任务的核心人员。

“传统气象观测有明显局限,地面设备只能测近地面数据,探空气球观测也无法覆盖广阔区域和无人区。”吕用洋坦言,无人机探测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国家级无人机气象观测基地之一,自贡凭借适配的跑道条件和产业战略布局,成为西南地区大部分无人机气象探测任务的起飞地。2024年,他参与的探测任务中,最长一次飞行达26小时,最远飞到西藏通麦。

这些数据为气象预报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吕用洋解释,针对川西高原到四川盆地的强对流天气系统,无人机可在其生成初期探测内部结构,捕捉温度、湿度、气压等初始条件,“把这些数据输入数值预报模式,能更精准地模拟天气系统的强度变化和移动路径,提升暴雨、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
11月6日,自贡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正对大安何市镇黄桷村再生稻试验田收割的稻穗进行筛选,边筛边说:“这回稻子质量好,产量肯定不错!”

2023年,自贡市再生稻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正式成立,成为全省4个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之一。为精准掌握再生稻生长状况,气象部门引入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自贡市气象局业务科负责人吴敏解释,无人机按预设航线和高度田间巡查,搭载的高光谱、光谱摄像机采集影像,最终生成完整的田间分布图。

“通过提取影像中的植被指数,能精准反映出再生稻的种植面积、长势、病虫害情况,还能定量评估高温热害、低温冷害、连阴雨等气象灾害的影响。”自贡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王玲玲举例道,比如高温干旱会导致稻株生长不良,对应的植被指数会明显偏低,通过影像可快速识别。
这一技术改变了传统人工巡查耗时费力、主观片面的局限,实现全田块覆盖和数据量化,成熟季还能通过影像分析提前预估产量,为农户和农业部门提供参考。
“我们祖祖辈辈种粮都是靠天吃饭,没想到现在连‘老天爷’的脾气都被摸得这么清楚了。”一位受益于该技术的黄桷村村民微笑着对记者说。

数据显示,今年自贡已开展相关测试验收及载荷飞行测试6次,开展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2次。同时,开展无人机“中稻+再生稻”生育期监测识别3次,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从数据捕捉到平台响应,从飞行安全保障到产业效率提升,自贡“低空+气象”的双向赋能实践,既筑牢了低空经济安全屏障,更拓宽了气象服务民生、赋能产业的新空间。依托《自贡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等政策,当地正持续拓展“低空+”应用场景,让低空经济与气象服务深度融合的效应持续释放。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