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泸州主城区,车辆往叙永方向行驶,导航上的线路变得越来越曲折。最后30公里的盘山路,像一道道绳结,缠在海拔1100米的乌蒙山上。2023年,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理委员会工作的李光鑫,第一次独自开车驶向叙永县水潦彝族乡水潦村,这是他主动请缨驻村的地方。车里放着湖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而眼前是比论文更复杂的现实:“为什么要跑到这‘受罪’?”
然而,他心里清楚,答案不在山外,而在心里。

向下扎根
绘就一张“连心图”:从“听不懂”到“民情通”
语言,是横在李光鑫面前的第一座“山”。当地是彝族乡,村里老人讲的方言,他大多听不懂,入户走访全靠村干部“翻译”。
为了真正“钻进”村里,这个95后小伙拜村干部为师,揣着笔记本,跟着村支书王小均,一头扎进8个村民小组。751户人家,他走了一遍又一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活”的村情:
“五社老张家,果园旱季缺水。”
“六社刘大爷,想卖牛,找不到路子。”
“檬子树到六社的路,大伙儿盼着通。”
两年,五个厚厚的笔记本。纸上画的不仅是“民情地图”,更是李光鑫一步步走进村民心里的“连心图”。他从一个需要“翻译”的外来人,变成了能坐在门槛上和大家“唠家常、知心事”的“小李”。每天的工作日记,记满了李光鑫与当地百姓浓浓的乡土情。

向上生长
守护一山“连心果”: 20万“救命钱”甜到心坎
甜橙,是李光鑫最开始接触到的村产业,但他第一天看到的果园,杂草比树苗还高。
“小李,不是我们不想管,是村上实在没钱请人了。”王小均的话里透着无奈,“你能不能想想办法,争取点管护资金?”那满山的荒芜,刺痛了李光鑫。甜橙产业若垮了,村民的盼头就没了。
李光鑫回到单位求援,领导一连串的问题却把他问住了:成本多少?产量多少?带动多少农户?刚出校门的他,一脸茫然。
返回水潦村的他,一头钻进果园,走访果农,一笔笔记录品种、挂果量、用工量。李光鑫把资金需求掰开揉碎:肥料多少钱一吨,农药需要多少,农技指导要请几次……一份细致到让领导惊讶的方案,被他捧在手上。
“你把村民的事,真正放在了心上。”不久后,2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批下来了。当载着肥料的卡车开进水潦村时,果农们围上来,摸着肥料袋,眼里的光回来了:“这下好了,我们的橙子能长更好了!”
接下来的日子,村里请了农技员来园里指导,村民们干活也更上心。这20万元,救活的不只是一片橙园,更是当地村民致富的信心。
今年,440亩橙园硕果累累,果香随风飘到村口,可果农们却紧锁眉头。销售渠道的狭窄和市场信息的闭塞,让这些饱满诱人的果实面临着滞销的困境。李光鑫深知,要打破这一困局,必须为果农们搭建起通往市场的桥梁。于是,他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积极奔走于电商平台和销售公司之间,为果农们重新开辟出一条销售渠道。通过“832平台”、社区团购等渠道,帮助村民销售甜橙5000余斤、牛肉500余斤,销售金额达3万余元。
驻村驻心
筑起一座“安心房”:易地搬迁房的“新生”
去年,李光鑫看到几位村民站在易地扶贫搬迁的生产用房前叹气。前段时间的冰雹,把屋顶砸成了“筛子”。
“想养几头猪,没个像样的地方。”“想养点鸡,也没地方。”脱贫户刘兴元、杨跃东的话里,是“有心无力”的酸楚。
听完村民的诉说,李光鑫同驻村工作队一起,立刻找村干部了解情况。原来,这生产用房是易地搬迁时建的,年久失修,加上前段时间的冰雹,村上想修整却没资金。现在村民有产业意愿,再不修就要耽误事。
这房子,连着村民产业致富的梦想。李光鑫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李毅一起立即行动,跑县城、写方案、磨规划。几个月后,30万元专项改造资金终于到位。
如今,施工队进场了,很快就能有新的养殖基地,村民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李光鑫明白,他修补的不只是漏雨的屋顶,更是村民们通往好日子的那座“桥”。
青春作答
许下一生“故乡情”:“扎根”是青春最温暖的答案
2025年6月,因机构改革,李光鑫被调至龙马潭区工作。但他放心不下刚起步的产业,向组织申请:继续驻村。
看着果园里一株株结满果子的果树,闻着风里的橘香;看着村民们在养殖基地里养猪喂鸡,李光鑫有了自己的感受:
“一个人的成长就像一棵树,只有坚定地向下扎根,才能茁壮地向上生长。”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奔跑”,而是“一群人的同行”。他跑资金、请农技员,只是搭了个“桥”,真正让橙园活起来的,是村支书的坚持、徐社长的早起、刘大爷的上心,是所有村民不想“等靠要”,想靠自己把日子过红火的那股劲儿。这种韧性,让他明白:驻村不仅是帮村民解决问题,而是见证乡村的发展,陪着村民把“盼头”变成“甜头”。
对于李光鑫而言,驻村早已不是一份工作。在这里,他把“理论”变成了“实干”,把“陌生”变成了“牵挂”。水潦村的晨雾、橙园的花香、村民的乡音,已成为他心中最温暖的光,和深深眷恋的“第二故乡”。
他的青春,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最甜的答案。

编辑:冉华阳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