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准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开展四川山鹧鸪人工繁育。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国家“十四五”林草规划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四川山鹧鸪颁发的人工繁育许可证,标志着该物种保育工作实现从就地保护到就地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重大转变。
四川山鹧鸪作为全球濒危物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被列入“十四五”国家林草规划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因其珍稀程度被誉为“鸟中大熊猫”。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通过20多年的持续保护,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从200只增至400余只,繁殖成功率从15%提升至32%。2024年10月,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该物种的保护等级从“濒危”降至“易危”,表明我国四川山鹧鸪保护成效获得国际认可。

▲四川山鹧鸪 巫杨麟摄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付义强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四川山鹧鸪人工繁育许可证的获批,对该物种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人工繁育技术,建立四川山鹧鸪人工种群,为该物种未来的野化放归和种群复壮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山鹧鸪 唐仁摄
人工繁育许可的获批,为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开辟了新路径。借鉴朱鹮保护的成功经验,人工繁育将建立可持续的人工种群,为野外种群提供重要备份。经过野化训练后,这些人工繁育个体将有望在适宜栖息地实施放归,助力野外种群重建与恢复。

▲老君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需经省级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此次许可的获批,体现了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对四川山鹧鸪这一特有濒危物种保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老君山二燕坪宣教馆
四川省屏山县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主任陈本平表示,四川山鹧鸪人工繁育许可证的获批只是该物种保护工作的又一新起点。未来仍需突破饲养技术、疾病防控、遗传多样性保护等关键技术难题,才能实现该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发展。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确保人工繁育活动科学、规范、有序开展。

▲四川山鹧鸪 夏浩征摄
随着人工繁育项目的推进,四川山鹧鸪这一世界珍禽的保护工作进入到了新阶段。该物种曾受人类活动影响濒临灭绝,又在人类呵护下重现生机。四川山鹧鸪的未来一定更加光明。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