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重点任务,“十四五”以来,四川生物多样性监测迎来“爆发式”收获,呈现出“新种不断、旧友回归”的生动态势。这是记者从11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上获悉的。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俸强在当天发布会现场,先后手持多幅珍稀动植物的照片,形象具体地向大家介绍近年来我省生物多样性迎来的可喜变化。

首先是青头潜鸭的照片。俸强表示,青头潜鸭是一种极为珍稀的动物,也是极危动物,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它对生存水质要求近乎苛刻,四川曾经大多数地方难觅其踪。2021年,它在成都兴隆湖现身,后续的几年里陆续在成都青龙湖,自贡龙湖公园,宜宾江安,凉山邛海、泸沽湖等多地出现,从高原湖泊到城市湿地,都出现了它的身影。

此外,俸强还先后拿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灵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卷羽鹈鹕的照片,这些珍稀动物超出以往认知的分布记录,反映出四川省珍稀物种栖息地不断拓展、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的现状。

在新物种发现方面,“十四五”期间,四川发现了成都卫矛、彭州石蝴蝶、稻城攀蜥、汶川滑蜥等多个动植物新物种。例如,2024年以来,四川在眉山、雅安等地也陆续发现了眉山报春、眉山凤仙花、雅安蒲儿根等新种,它们生于林下草丛或郊野岩壁,颠覆了“新物种只存在于秘境”的认知。
“这些物种的发现和回归并不是偶然。”俸强表示,这得益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以及监测网络的完善和监测技术的升级,而每一个珍稀物种的现身,每一个新种的发现,都是对四川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成效最生动的诠释。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