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零王’也是王!”
当这句带着不甘与热血的呐喊,响彻2025/2026四川银行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看台时,资阳这座千年古城,将目光投向了另一片更辽阔的“赛场”——校园绿茵场。
这里没有即时积分,却蕴含着资阳足球真正的“逆袭密码”。
未上场的“25号”
在另一个位置“踢”满全场
11月11日下午4点,资阳中学的操场上,20多个追风少年在绿茵上狂奔,教练查建的目光如雷达般紧随。
热身、折返跑、战术对抗……两小时训练,强度拉满。这是查建执教的第11年。
而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川超联赛资阳中国牙谷队的25号球员。

“比赛前肌肉拉伤,一场都没能上。”查建笑着摊手,语气里满是“遗憾但不摆烂”的洒脱。
“上不了场,那就用眼睛学,用脑子踢。”站在看台上,查建看清了更多:“几场都是下半场崩盘丢分,体能差距太明显,青黄不接是硬伤。”
川超赛场上的短板,被他打包成校园训练的“加餐菜单”:折返跑距离翻倍、对抗强度升级,连战术板都带着川超实战案例,“你们看朱海东在联赛里的跑位,就是现在要练的!”

从教至今,查建的众多弟子已驰骋赛场:除了川超阵容中的陈楚霖、朱海东、甘羽,如今队里15岁“王牌”小将唐斯朗,更是被寄予厚望,再过三年,也能登上绿茵赛场。2024年,查建带领球队闯进“贡嘎杯”全省八强,创下资阳中学历史最佳战绩。

训练结束,少年们头发湿透,肩并肩,手搭手,齐声呐喊:“资阳!加油!”
围墙上的标语静静伫立:体育,让梦想成真。
这位没能在川超赛场亮相的25号,正用另一种方式,为资阳足球踢满整场。
是“老周”,也是“小周”:
十年栽树,让足球住进孩子们心里
“小周,咋个资阳成‘南零王’了?”
傍晚6点,暮色渐浓。雁江八小操场的路灯亮起,循着路灯,记者看到了学生调侃的对象——“小周”。
“小周”名叫周榆翔,在川超联赛,他是资阳队的教练“老周”;在校园里,他是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小周”。
面对孩子们直白的提问,周榆翔笑道:“暂时落后怕啥?就像考试没考好,下次赢回来就行。足球的快乐,又不止赢球这一种。”

2014年,体育教育足球专业毕业的周榆翔来到雁江八小任教。十年间,他攒起一套“三级育苗法”:低年级培养兴趣,中年级学习配合,高年级专注战术,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各学龄拉满。
这套方法,让学校不仅在市级比赛中“冠军拿到手软”,冲进省锦标赛前六,更在2015年拿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品牌。

但周榆翔说,比赛成绩并非最重要。“资阳足球的未来,不在于一两场比赛的输赢,而在于学生有没有真的爱上足球。”
在他看来,这是一场“栽树”的事业,需要的是耐心。
全域开花:
政策铺路,让每个孩子都有踢球的权利
两位教练坚持的背后,是资阳全域发力的“足球育苗计划”。
今年2月,资阳出台体育“十条措施”,明确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小时,义务教育阶段全面落地“每天一节体育课”。

政策的春风,和煦地吹遍了资阳的每一个角落:
石刻之乡安岳,20余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织成青训网,把石刻文化的沉稳坚韧,化作小球员场上的耐心与专注,在市级联赛里屡屡出圈;
帅乡大地乐至,创新“小规模学校联建球队”模式,打破校际壁垒,让乡镇孩子也能享受专业训练。陈毅元帅“大雪压青松”的诗句,成了小球员逆风翻盘的精神密码,乐至中学更是拿下市运会高中男女组“双冠王”;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71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班—校—县—市”四级竞赛体系每年办赛两千余场,超60万人次学生上场比拼。
一条从普及到提高、从校园到赛场的人才通道正日益畅通。

川超雨夜,球员拼到最后一刻向球迷鞠躬;校园夕阳,孩子追着足球笑得灿烂。
两个赛场,同一梦想。
路灯下,他们的身影渐渐重合,仿佛在共同诉说:请给年轻的资阳多一点点时间,这里的足球故事正在精彩讲述,这里的足球幼苗正在茁壮成长!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