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清晨,在内江市中区新光北路的一座农贸市场内,前来买菜的市民纷纷围拢在一块电子屏幕前,盯着屏幕上实时滚动播报的当日蔬菜、肉类、水产参考价,以及最新农残快检结果。“白菜合格”“黄瓜合格”等字样,让不少人放心点头。这家开业不满一月的农贸市场,凭着无处不在的“科技感”,彻底打破了传统农贸市场“靠经验选菜、凭信任消费”的旧模式,成为周边居民“买得安心、用得省心”的“买菜新地标”。

走进市场,“科技守护”的细节随处可见,每一处设计都精准解决传统菜场的痛点。市民担心短斤少两?服务台旁的“5G智能公平秤”成了“定心丸”。这台智能秤无需人工值守,市民将菜品放上后,屏幕会快速显示重量与对应金额;更关键的是,它能自动识别作弊行为——若发现商户使用“鬼秤”,秤体不仅会发出提醒,还会记录数据,从技术上杜绝缺斤短两的问题。“每次来称一称,看到数字准确,心里特别踏实。”刚称完排骨的市民李先生说,这种“科技防作弊”比单纯靠商户自觉更可靠。

活禽宰杀区曾是传统农贸市场“脏乱差”的重灾区,而这家农贸市场通过“人物分流”双通道的科技化设计,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市场内专门划分出外侧消费者通道与内侧封闭作业区,两区之间用透明玻璃隔断。市民在外侧挑选活禽时,看不到宰杀过程,也闻不到异味;工作人员在内侧完成宰杀、脱毛、处理后,再通过专用窗口将处理好的禽肉递出。整个区域地面铺设防滑地砖,配备实时抽风系统,始终保持干燥无污水,彻底告别了传统菜场活禽区“污水横流、气味刺鼻”的场景。“现在买活鸡鸭跟在超市买包装肉一样干净。”正在选鸭的周女士笑着说。

商户摊位上的“多功能二维码”,则把科技便利延伸到了每一笔交易中。这个贴在摊位显眼位置的二维码,功能远不止扫码付款——市民扫码后,能直接查看菜品的溯源信息,比如眼前这把青菜产自哪个合作社、何时采摘、运输路径如何;若对商户的服务态度或菜品质量不满意,还能通过二维码提交评价,市场管理方会实时收到反馈并跟进处理。更贴心的是,即便遇到临时停电,二维码也能通过离线模式公示商户的营业执照、健康证等资质信息,不会出现“停电就查不到商户信息”的情况。
市场入口处的电子显示屏,更是“科技赋能透明消费”的核心载体。除了实时更新物价和农残快检结果,屏幕上还按摊位号公示了所有商户的资质信息——点开某家鲜肉摊的图标,摊主的健康证有效期、营业执照编号等信息一目了然;农残快检结果则按时间段更新,早上7点、上午10点各抽检一次,每次抽检的菜品名称、检测项目、结果都详细列出,市民可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新鲜安全的菜品。

“目前市场规划的百余个摊位,入驻率已达95%,涵盖蔬菜、肉类、水产、干杂等全品类。借助场内的客流分析仪,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消费者近10万人次,日均客流稳定在6000人次左右。”市场负责人邓武举介绍,这样的运营成效,离不开科技手段对管理效率的提升——通过客流分析仪,能实时掌握市场内的人流密度,及时疏导拥挤区域;通过商户二维码的评价数据,能快速发现服务问题,督促商户改进;通过农残快检系统的记录,能追溯每一批次菜品的安全情况,从管理端保障消费安全。
邓武举表示,市场的科技升级不会止步,“接下来,我们会把所有商户的证照统一整理后,在市场内的电子公示屏集中展示,让市民不用扫码也能快速查看经营信息;同时,还计划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开通社区配送服务,市民在家用手机下单,就能通过平台看到菜品的实时溯源信息,收到货后还能扫码确认,让‘科技守护’延伸到买菜的最后一公里。”

这座农贸市场的科技化转型,正是内江优化民生服务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内江始终围绕群众“买得方便、吃得安心”的核心需求,在“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建设中,不断推动农贸市场从“传统市集”向“智慧化平台”升级。通过引入农残快检、智能公平秤、溯源二维码等科技手段,不仅解决了传统菜场“信息不透明、消费不放心”的问题,更用技术赋能让“放心买菜”有了实实在在的支撑,让市民的“菜篮子”既装得下新鲜食材,更装得下科技带来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