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春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龙 李澄
晚秋时节,记者一行驱车驶入江西省樟树市中洲乡荷陂村,道路两旁,白墙灰瓦筑起一间间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更远处,连片白色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棚内涌动着培育新生的“翠绿”。这片土地的记忆,被彻底改写。
“你们现在站的地方,十年前还矗立着那座终日轰鸣、冒着黑烟的老砖瓦厂。”荷陂村党支部书记付细平指着眼前连片的温室大棚说。如今风过荷陂,拂过的不再是煤灰,而是秧苗的清香;传来的不再是机器轰鸣,而是嫁接育苗的细语。这一场由“黑”转“绿”、从“荒”到“沃”的蝶变,藏着长江大保护浪潮里一个小村落的倔强与智慧。

铁心治污
荷陂村地处袁河支流蒙河边上,为发展村集体经济,1998年建起了一座占地30多亩的砖瓦厂,日均生产2万块砖。“那些年,砖瓦厂收益其实并不理想,承包商换了一个又一个,而留下的代价过于沉重。”挂点该村的乡武装部部长、土生土长的中洲乡人邹琪感慨道。
砖瓦厂采用传统土窑,不仅破坏耕地,还燃烧煤炭,单位产品能耗高,且排放有害气体,不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趋势。
“最让人揪心的是这个浓烟滚滚的砖瓦厂,当时就建在学校周边。”村民王火女回忆道,“黑烟裹着细碎的煤渣子往校园里飘。”这样的困扰伴随着一代孩子的童年。

粗放发展的老路已经走到尽头,转型的共识逐渐凝聚。2015年,荷陂村人痛下决心,这座运转了17年的砖瓦厂被按下了暂停键,随后被拆除。
砖瓦厂的烟囱冷了下来,可那30多亩荒坡,还有周边连片闲置的山地,成了荷陂村人新的牵挂。“砖窑停了,日子不能停,可这荒坡能种啥?”那段时间,村民们聚在村口老樟树下,你一言我一语,眼里满是迷茫——种粮食产量低,种果树周期长,没人敢轻易下手。“荒坡能种啥”成了荷陂村必须破解的发展之问。
“苗”绘蓝图
“拆除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付细平说。2017年,荷陂村迎来了转机——村里引进了5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成立了荷陂蔬菜合作社,在闲置的土地上建起了10个大棚,试种火龙果、西瓜、甜瓜等经济作物,为村庄的产业转型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初步探索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摸清了市场的脉搏。2022年,荷陂村瞄准在西瓜苗培育、嫁接方面展现出的独特产业优势,建成面积达5056平方米的一体式育苗大棚,冬芳种苗合作社随之成立,邹冬如是基地负责人。

“从育苗到成苗供应期,我们的西瓜苗一直很畅销,销往上高、新余等周边地区,年产量达400余万株,合作社也被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认定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邹冬如掰着指头算账,“合作社不仅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西瓜面积超1万亩,还解决了30余名村民就业,年务工支出达35万元,都是乡里乡亲,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上踏实钱。”
面对瓜农遭遇的腐果病、蔓枯病等问题,邹冬如凭借早年在广东习得的技术,耐心答疑解惑、上门指导。为了持续提升种植技术,他还经常外出学习,把学到的好方法转化为助农实效。
小小的西瓜苗成为村民的“甜蜜事业”,也托起了产业兴旺大梦想。
村干部欧阳小勇主动参与,不仅种了100多亩西瓜,而且带头种植藠头,形成“干部带头、农户跟进、技术支撑”的良好氛围。“我们种的藠头品质好,很受市场欢迎,去年每亩收益超过3000元。今年,藠头种植面积再次扩大,超过180亩。”欧阳小勇介绍,随着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季节性用工高峰期每天近300人,仅劳务支出就超过10万元,拓宽了本地银发群体增收的渠道。
从砖瓦厂到大棚,从耗能到产能,荷陂村的产业转型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生产方式,更改变了他们的发展理念。
以绿生“金”
樟树是“中国药都”,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自古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
秋风拂过赣鄱大地,在荷陂村连绵的丘陵间,记者看到,一棵棵枳壳、黄栀子树迎风展绿,层层叠叠的枝叶如波浪般铺满山坡。这里曾是无人问津的荒山,如今却成为江西康庆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李金林站在路边,望着长势喜人的树苗感慨:“从前养猪,整天担心卫生环境问题。如今种药材,青山绿水成了‘绿色银行’!”

李金林曾是当地养猪大户,尽管收入稳定,但养殖污染问题始终困扰着他。“污水排放、粪便处理压力大,既影响环境,也难以持续。”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他毅然关停猪场。在外务工几年后,受在村里投资的企业负责人邀请,李金林回村承担起中药材种植基地日常管理工作。
“流转的1200多亩山地现在主要种植枳壳、黄栀子等道地中药材。”李金林笑意溢于言表,“今年恰逢丰收年,年产值预计突破100万元。绿色发展让荒山‘活’了起来!”
见记者前来采访,基地另一名负责人黄新洪兴致勃勃地拿出几小罐基地经过烘干制作而成的玳玳花茶向记者介绍说:“这是枳壳的花,药用价值高,市场供不应求。”为提升产品附加值,今年基地投入20多万元新增3台烘干机,对玳玳花等药材进行精深加工。烘干后的药材销往安徽亳州等药材集散地,价格较鲜品翻了几番。
荒山上的产业不仅改变了土地面貌,也让村民有了更多获得感。今年花期,村民肖春梅和姐妹们每天大清早就提着桶子来到基地,穿梭于林间,熟练地采摘玳玳花。“不仅可以摘花,施肥、锄草等工作都可以做,一天能挣六七十元,一年收入1万多元,家里和田里的活也没耽误,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她笑着说。
黄新洪告诉记者,基地常年吸纳50余名周边村民务工,采摘期用工高峰每天超过400人,年劳务支出逾40万元。
“以前壮劳力都外出打工,随着村子里产业渐成气候,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付细平表示,基地不仅盘活了闲置山地,更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
在长江大保护战略引领下,千亩荒山的蝶变正是“两山”理念的微观注脚。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曾经的困局终成通途,而更多这样的绿色故事,正在荷陂村续写新篇。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