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百村蹲点调研行丨荒山生金 竹海泛新韵 ——江西省铜鼓县双红村的绿色转身

2025-11-17 11:52 自贡网

0

分享

8f7e0a0aa92bff8dc72faf43346a5db3.png

宜春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熊妍华 白雪

秋日清晨,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江西省铜鼓县大塅镇双红村的万亩竹海。竹叶沙沙作响,47岁的村民孙荣华手持锄头,正熟练地给竹林除草、施肥。不远处,几支新安装的喷头旋转着,将水均匀地洒向翠绿的竹丛。

“好多年没看过这么绿的竹林了。”看着成片的竹海,孙荣华欣慰地告诉记者,“村里人都说,今年这里的冬笋收成一定很好。”

村民在现代化的笋厂作业2.jpg
村民在现代化的笋厂作业

 过度砍伐, “靠山”砍成“荒山”

9月27日至30日,记者蹲点采访双红村。沿着绿意掩映的蜿蜒山路一路徐行,站在山头眺望,更是满目苍翠。“我们这里山多地少,过去‘靠山吃山’多是砍树卖竹,有时候挖笋做点笋干卖。”在村里工作了28年的老村支书廖庆仁回忆道。  

双红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山林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拥有6.9万亩林地,其中毛竹林超过4万亩。靠着砍树卖竹,双红村人曾经也过着不愁吃喝的安逸日子。

然而,这样的安逸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长年砍伐让山上变得光秃秃的,土地裸露在外,我们看着都心疼。”廖庆仁语气惋惜地说,“过度的砍伐还导致水土容易流失,引发山体滑坡。”

为守护长江生态安全屏障,从2011年起,铜鼓县提出“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广大林农封山育林,让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靠山吃山、砍伐竹木卖钱的老路子行不通了。到2017年,双红村已成为省级深度贫困村。村里的收入,一度只能依靠国家及县里的生态补偿,虽然政策暖心,但终究是“输血”,难以让一个地方真正“造血”重生。为了生计,村里大多数人只能背上行囊,外出务工。

  竹林高改,“荒山”养成“富山”

多年休养生息让双红村的荒山重焕生机,但漫山的翠竹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村党总支书记李龙常常走到村后的竹林里,一待就是半天。看着眼前这片祖辈赖以生存的山林,如今却无法养活乡亲,李龙心里五味杂陈。“我们这是‘捧着金饭碗挨饿’啊!”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李龙说出了这句压在心底许久的话,深深刺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

高标准改造的竹林.jpg
高标准改造的竹林

2021年,在铜鼓县的组织下,双红村的村干部和林农参加了一场改变命运的“取经之旅”——去福建、浙江等地参观毛竹林高标准改造项目。在福建永安,大家发现,别人经过精细化管护的竹林1亩至少能收上千斤笋,而双红村的竹林1亩只能收一两百斤笋。村民柳伟忠还注意到,永安这里的土壤松软,而双红村的林地硬得锄头都挖不动,“原来我们让竹林自生自灭,人家却是当宝贝精细养着。”

从2022年开始,铜鼓县开始全县推行竹林高标准改造项目,为竹林改造提供补贴和资金支持。双红村村集体率先流转了800亩林地,进行高标准竹林改造。

“一根成长期为6年‘尺竹’价格大概是14元,但一根竹子可以年产笋10斤以上,一斤笋就能卖1.2元,可以年年长笋,运输成本还低得多。”村干部和村民算的这笔经济账,让大家更加坚定了竹林高改的发展方向。

村民们跟着技术员学,将标记好的“种竹”留下,砍除过多的老竹和小灌木,除草、复垦、施肥、浇水,“就是把山林当成菜园种!”柳伟忠笑着说。

而为了建立自己的笋干原材料基地,江西石花尖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板朱亮也流转山林,陆续投入400万元,加入竹林高标准改造项目的行列。

如今,走进双红村高标准改造示范林,曾经密不透风的竹林如今疏朗有致,老竹新竹错落生长,阳光透过竹叶间隙洒下斑驳光点。在村集体和承包大户的示范带动下,双红村全村已有6000亩竹林进行了改造,计划总共改造1万亩。产量也已经有了明显提升,改造后竹林亩产鲜笋从200斤跃升至400斤,亩产翻了一番。

村里还聘请了脱贫户孙荣华作为竹林专职管护员,进行林间管护。在施肥、挖笋的繁忙时节,村里还会聘请短工。曾经世代砍树为生的双红村村民放下“斧头”,成了青山的守护人。 

产业发展,“富山”变成“金山”

俯瞰双红村.jpg
俯瞰双红村

双红村有着制作笋干的传统,但传统的笋加工模式,生产效率低,还要靠天吃饭,一直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如何把双红竹笋做成产业,让“靠山吃山”换一个“吃”法?

转机在2018年。在江铜集团的帮助下,双红村建成一家年加工能力达200万公斤鲜笋的现代化企业——双铜笋业有限公司,并面向全村收购鲜笋。后续还援建了笋厂二期小包装加工项目,公司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现代化生产方式对双红村传统竹笋加工业带来了巨大示范效应,

激发了连锁反应。“以前是山上挖笋、搭笋棚煮笋榨笋,一根鲜笋,通过挖、煮、榨、晒等工序形成明笋要4个多月时间。现在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品种也增加不少。”铜鼓红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周秋连说。看到双铜笋业获得成功后,村里原来从事传统竹笋加工的小作坊主们纷纷效仿,建厂房,买设备,请工人,扩大生产规模。周秋连家原来是小作坊生产,2019年与人合伙投资150余万元建立了现代化生产车间,创立了铜鼓红苏食品有限公司。

俯瞰双红村2.jpg
俯瞰双红村

如今,双红村的竹笋加工企业由原来的2家增至12家。通过“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村里创办起了富硒笋林业资源开发专业合作社,每年加工笋制品达2000多吨,产品远销海内外。竹笋年经营收入达3.06亿元,带动双红村集体经济增收24万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200个,带动近百人返乡务工,每年仅劳务支出就超过80万元。39岁的村民朱勇,前些年一直在广西柳州从事运输行业。听说村里搞起了竹笋合作社,今年他也回到家乡,帮助合作社进行竹林管理,现在一年收入也有6万元。

“今年挖笋季,村民龙显智两口子一天挖笋就挣到了1500元,一般人一天至少也有三四百元。”李龙算着这笔绿色发展带来的增收账,脸上有了笑容,“现在这样的‘靠山吃山’吃出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味道!”

产业发展还激活了双红村人的思维,许多以前想干而未干的事开始付诸实施。“我们正在进行调查分析,准备选择合适的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售渠道拓展到网络。”朱亮说,“我们还推出了口感更佳的小笋尖等更多产品种类,同时正在申请有机食品认证,加快把富硒笋推广到全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为GEP核算试点乡镇,GEP核算报告得出结论:大塅镇GEP为近54.99亿元,这正是“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显性化。

(图片均由宜春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亮摄)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韩钰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