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部分材料人的天塌了。
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等多省区均集中开展公文抄袭专项整治活动。又是压实责任,又是细致排查,又是严肃问责……亮剑态度坚决,让长期存在的公文“拿来主义”无可遁形。
不抄真不能写了吗?公文是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怎能轻易拼凑抄袭?看来,很多人对“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误读深入骨髓,甚至对那些抄出的低级错误也无限宽容。
公文抄袭绝非小事,歪风邪气必须狠刹!
【一】
利剑出鞘整治公文抄袭,显然这股歪风由来已久。细看近年曝光、没曝光的问题,“拿来主义”公文,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过高的“查重率”,让公文屡成笑柄。山西某县县长调研稿,全文390字,有超过320字和当地景区党工委副书记的调研稿重复;广西某县的水文数据,竟与500多公里外的湖南某县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乡镇名都未做修改;更有甚者,“爱我长沙”的标语飘扬在陕西某地的街头。严肃公文屡成笑柄,材料人和主政者成了“喜剧人”。
不懂装懂地搬运,让公文沦为形式。自从有了互联网,特别是有了AI工具,更让“抄”成了某种捷径。一些人认为,“化用”不叫抄,却没意识到,公文的根本,不在于“文献资料”足够多,而是对实际工作真有思考、有见解。没有专业积淀,没有工作干货,过去是把媒体上的相关文章复制粘贴“整合”,现在则发出指令让各种AI工具“秒成”,最终不过是空对空,写公文成了形式主义,对实际工作毫无意义。
写公文,若框定在从文字到文字的案牍中,话不由衷,真不如不写。
【二】
又不得不提起另一个话题:我能不写吗?
懂的都懂,基层材料人,总有写不完的材料。当然,这也不是公文抄袭的理由,但若要整改公文抄袭之风,就要找到病根。
有人“抄”,是没机会“跑”。有材料人吐槽,“干活的人都去田间地头、老旧社区、工厂企业、学校协调解决问题,谁想在办公室里纸上雕花”。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若事事要材料、时时要材料,本就有限的基层“笔杆子”,只能陷于空写之中。实际上,很多材料人就是因为能写会写而被领导赏识,结果写得太多、太杂,又没机会跑基层,终于写成了“油条”,满腔激情,幻灭成码字的肌肉记忆。
有人“抄”,是故意“躺”。现今领导普遍反映,单位最缺的就是写材料的人,而新入职的年轻人也唯恐避之不及。这和材料人的遭遇息息相关。即便在考公时妙笔生花,一些年轻人在实际写材料的时候也是“能躺则躺”,不愿展现写作能力,想着“公文写不好,以后就可以做‘性价比’更高的工作”。更何况,有些公文本就是形式主义衍生而来,没料硬写,如何敷衍?抄吧,至少抄上级是“学习贯彻”,没啥风险。
有人“抄”,是实在原创不了。有基层坦言,曾经看过某省20世纪50年代的公文,部署在全省开展的一项活动,全文一共就一页纸,写了7条,干什么、怎么干,言简意赅、清清楚楚。反观如今,很多地方材料注水、穿靴戴帽,“内卷”出的“天花板”成了“及格线”。动辄几千字乃至上万字的材料,还要求立意高远、金句迭出,甚至有时候,对内容比例还有要求,没有问题也要硬写问题。谁也不是“水箱”,注水任务只好交给“天下文章”。
【三】
事实上,此次多省区联动整治公文抄袭,也没有停留在简单纠错和个案整改层面,而是试图从思想根源、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上标本兼治。
务实文风是关键。内蒙古杭锦旗人民检察院强调要“坚决摒弃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广西凌云县则要求坚决杜绝“材料搬家”“数据拼凑”“旧稿翻新”等行为,倡导务实文风。不仅盯着“查重率”,更从根源上反思、改进公文写作的种种程序,这样的整改,才能更务实更长效。
需要警惕的是,不能用公文整改公文。“整改模板”已经上线,原是“整改公文抄袭”,基层有了新“作业”要做。其实,无论是调研、公报还是规划、整改,公文的“作业”从来不是基层一手完成。不妨趁着这个机会,把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改一改,而不是任务一发、“自己想吧”。
当然,对广大材料人而言,更应摆正心态,磨砺能力。有人说,“一个人能把公文写好,写出水平,就具备了相应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也就有了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办事能力。”写公文是思想的操练,更是对社会的观察。切莫再把这一重要工作,用“复制粘贴”敷衍!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