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俊伶/文 何海洋/图
11月18日下午4时许,大熊猫“辰星”和“晓月”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搭乘专机,飞往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开启为期10年的旅居生活。这两只5岁的大熊猫作为中马两国友好使者,将延续两国自2014年开始的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项目。
欢送仪式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辰星”和“晓月”的启程,标志着两国在大熊猫保护与研究领域的合作进入新篇章。

延续中马合作情缘
“辰星”“晓月”是谁?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饲养员马强揭晓答案。
马强介绍,“辰星”和“晓月”均出生于2020年,今年5岁,正处在从亚成体到成体的过渡期,体格健壮,精力充沛。“辰星”是一只雄性大熊猫,母亲是“小白兔”。它性格稳重大气,吃东西时有条不紊,显得十分“绅士”。“‘晓月’则是雌性,母亲是‘淑琴’。与‘辰星’相比,它性格较为温婉安静,对周围环境保持警觉,进食时也显得格外小心。”

为何选择它们作为交流使者?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德生解释,这一决定基于严谨的科学评估。一方面,需考察它们的遗传背景,确保它们在性成熟后具备繁殖能力,延续两国熊猫合作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全面评估它们的身体发育与健康状况,确保能适应海外新生活。“这两只大熊猫正处于成长期,适应能力相对较强。”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一直是国际友谊与和平的象征。中马两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的合作始于2014年。当时,为庆祝中马建交40周年,大熊猫“福娃”和“凤仪”作为友谊使者前往马来西亚,开启了一段深厚的跨国情缘。在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生活的11年间,“福娃”和“凤仪”不仅得到了马方专业的照料,还成功诞下三只健康的大熊猫幼崽,为当地民众带来了无数欢乐。
今年5月,随着中马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协议到期,双方经友好协商和充分准备,将“福娃”和“凤仪”平安接返回中国。与此同时,两国于今年4月签署了新一轮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协议,携手开启合作新阶段。
对于新一轮合作,李德生充满期待。他表示,希望“辰星”和“晓月”尽快适应马来西亚的生活,未来能在异国他乡诞下“爱情的结晶”。此外,他也指出:“上一轮合作中,双方在大熊猫饲养繁殖与疾病防控等方面成果丰硕。新一轮合作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例如开展马来西亚本土物种的保护研究,共同推动全球野生动物保护事业。”

周全准备保驾护航
从成都到吉隆坡的飞行时长超过4小时。为确保“辰星”和“晓月”旅途顺利,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派出了经验丰富的饲养和兽医团队随行陪同,他们将在马来西亚驻留一段时间,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帮助两只大熊猫尽快适应新环境。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兽医邓林华指出,长途运输中,大熊猫容易出现精神紧张、食欲下降等应激反应。为此,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提前开展适应性训练,让大熊猫熟悉运输笼环境,并备有缓解应激的药物。随行还携带了它们喜爱的竹子、竹笋、果蔬、精料及饮用水,以保障途中饮食。
邓林华介绍,出发前,两只大熊猫已经完成30天的隔离检疫,并接受了X光、B超、血液检查等全面体检,所有指标均显示正常。隔离期间,饲养团队加强了“爱心饲喂”的频率,每天进行2至3次隔笼互动,通过投喂苹果、胡萝卜等食物,进一步增进与大熊猫之间的信任。

马来西亚方面也为迎接新成员做足准备。在“辰星”和“晓月”入住前,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对熊猫馆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李德生介绍,中马专家通过多次线上线下交流,共同优化大熊猫的活动场地。“改造包括调整围墙结构以降低攀爬风险、移除假山等潜在安全隐患,使活动场地更平整、安全,也更符合大熊猫的生物学特性。所有工程都已完成。”
李德生表示,马来西亚方面高度重视大熊猫的照料,配备了5名饲养员和4名兽医,能够妥善处理日常管理和健康问题。过去10年的合作积累了丰富经验,马方能够独立解决常见健康问题,如有需要,中方专家会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提供支持。食物保障方面,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种有三种大熊猫喜欢吃的竹子,能够完全满足它们在马的生活需求。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