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百村蹲点调研行丨在“硒”望的田野上

2025-11-19 13:08 自贡网

0

分享

d68bdde96baeb00273513958af2782a0.png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彭雪英 胡中

初冬的潭头村,丹桂如火,花香漫透雨丝,沁入贡江。

比花香更浓郁的,是这片红色土地上升腾的“硒”望。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与乡亲们亲切交谈,留下了“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殷殷嘱托。

(1在“硒”望的田野上配图说明)潭头村有一片充满活力的“硒”望田野。_副本.jpg
潭头村有一片充满活力的“硒”望田野。

如今,殷殷嘱托已化作鲜活生动的共富图景,让这个曾见证红军长征出发的村庄焕发异彩。地处长江生态保护区域的潭头村,以守护青山绿水、点“硒”成金的奋斗实践,为万里长江注入来自赣江源区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从“吃苦两头”到“候鸟长留”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的潭头村,承载着红色记忆,曾饱受水患之困。

“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这句流传已久的打油诗,道尽了潭头村昔日的窘迫。

(2在“硒”望的田野上配图说明)村民在富硒蔬菜大棚劳作。_副本.jpg
村民在富硒蔬菜大棚劳作。

由于地势低洼,每逢贡江汛期,河水倒灌农田、漫进房屋,村民“种粮难收、居住难安”,加上道路坑洼、电力不稳,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涝洼地”。

改变始于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的推进。县里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全县小流域治理,通过疏浚清淤、加固河堤、修建排涝站,昔日“涝洼地”终成“安心田”。 

连任8年村级河长的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说:“水质一天比一天好,贡江潭头段水质稳在Ⅱ类,水底的鹅卵石都能数清,鱼虾种类也越来越多了。”

生态向好的馈赠,最先被生灵感知。种粮大户李俊明的 80亩富硒稻田里,翻耕机刚驶过,成群白鹭便翩然落下,化身“不请自来的食客”,争抢翻出的“新鲜食材”。   

“以前白鹭是候鸟,现在成了‘常住户’!”李俊明指着富硒水稻检测报告自豪地说:“生态好才能种出优质富硒米。”

如今的潭头村,森林覆盖率达76.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入溪,农膜农药瓶规范回收,赣江支流的“毛细血管”得以悉心守护。

从“富硒沃土”到“富民热土”

潭头村的崛起,始于脚下这片富硒沃土。作为于都县 1012.53平方公里富硒区域的核心产区,这里的土壤是天然的农业宝藏。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可在2015年地质调查明确这一资源以前,村民却“端着金碗发愁”,日子始终过得紧巴巴。

近年来,村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嘱托,感恩奋进、合力攻坚,蹚出了一条“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兴村富民产业新路:村“两委”组织村民到山东、浙江学技术,党员干部带头流转土地,引进深圳茂雄集团,以潭头村为核心建设运营3000亩富硒蔬菜基地,带动形成万亩富硒农业产业园,让红土地上的富硒资源转化为富民优势。

(3在“硒”望的田野上配图说明)村里孜和院成富硒果蔬品牌对外推介的窗口。_副本.jpg
村里孜和院成富硒果蔬品牌对外推介的窗口。

冬阳暖照,深圳茂雄集团运营的富硒大棚里,丝瓜、茄子、辣椒等富硒蔬菜年产超2万吨,一半供往长三角和大湾区,一半对接出口。福建籍技术员黄仕源告诉记者:“这里的土特别养菜,西蓝花亩产超2500公斤,口感脆甜,客户抢着要。”

产业链延伸让“硒宝贝”身价翻倍。江西都夏园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全自动生产线将基地种植的富硒番茄加工成果汁,年产富硒番茄汁1.2万吨,农产品附加值提升4至5倍。富硒大米、蔬菜等农产品也搭上电商快车,高端富硒大米卖到20元一公斤,订单仍排着队。

(在“硒”望的田野上配图说明)生态宜居的潭头村,村民幸福感“节节高”。_副本.jpg
生态宜居的潭头村,村民幸福感“节节高”。

经过不懈努力,当地富硒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于都县累计认证富硒产品248个,全县富硒农业产值突破45亿元,富硒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60亿元。潭头村作为核心产区,先后捧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等荣誉,“富硒地”彻底变成了“富裕地”。

从独辟“硒”径 到“硒”望共享

从“端着金碗发愁”到“靠着富硒共富”,“硒”土孕育的兴旺产业,让潭头村民愈加坚定了打好富硒品牌的决心和信心。

统计数据显示,潭头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不足3000元,跃升至2024年的3.6万元;村集体收入从8万元增长至355万元,增收成效显著。村集体经营的“孜和院”民宿年营业额突破400万元,纯利20%用于村民分红。47岁的村民周仁莲就近在民宿里做服务工作,她笑着告诉记者:“每月拿固定工资,骑车五分钟就到家,既能照顾孩子,年底还能分红,这日子过得踏实!”

今年76岁的孙观发,至今难忘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嘘寒问暖的情景。如今,他成了村里的红色宣讲员,还把自家老宅改造成“外公家”民宿,靠着“土地流转+民宿收入+旅游分红”,年收入显著增长。他跟客人聊天时常说:“现在的农村,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在“硒”望的田野上配图说明)错落有致的村庄布局。_副本.jpg
错落有致的村庄布局。

富硒产业结出硕果,老区情怀从未褪色。潭头人没有忘记,致富路要拉着乡邻一起走。去年以来,潭头村推行“户结户,村帮村”模式,联合25个村(社区)组建三大产业发展平台公司,涵盖富硒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领域,将富硒种植技术、销售渠道分享给周边村庄。

目前,潭头村已发展富硒水稻1200亩、富硒蔬菜800亩,联合周边村共建5000多亩富硒水稻种植基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建成富硒农产品深加工车间3座,累计带动村内及周边500余人稳定就业,全镇1.9万余名村民增收,形成“产业共建、利益共享”的共富格局。

(在“硒”望的田野上配图说明)潭头村富硒果蔬广场一角。_副本.jpg
潭头村富硒果蔬广场一角。

物质的富足,催生了文明的乡风。潭头村11支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邻里之间,志愿服务让互助守望蔚然成风。“暖童之家”“孝老食堂”的建成,让老有所养、幼有所托更见温情。从谋生“走四方”到创业“归故乡”,村中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富硒产业和红色旅游中实现自身价值,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江流不息,“硒”望升腾。潭头村的巨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红土大地的生动实践,也是长江经济带万千村庄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韩钰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