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深处,昔日落后的“云端古彝寨”三河村,如今正以崭新面貌诉说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11月18日,“沿着总书记足迹看蜀乡新风”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媒体团在实地调研中感受蜀乡新变化。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三河村考察,在村民吉好也求家的土坯房里,围着火塘,与大家促膝谈心,亲切鼓励吉好有果等孩子们,并作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的重要指示,为这座山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村民吉好也求一家的变迁,正是三河村这场七年蝶变的生动缩影。“2019年以前,我们全家的年收入不到2000元,住的是土坯房,条件也不好,就连过年也不喜庆。”回忆往昔,吉好也求的女儿吉好有果感慨万千。如今跨进他们在三河村新址的新居——推门就是敞亮的客厅,沙发、彩电、冰箱摆放整齐,独立厨房飘着饭菜香,冲水厕所告别了旧时不便。

“现在我们全家的年收入超过了10万元,经济来源有养猪、养牛、养鸡等养殖工作,爸妈也有了在酒店、消防站的工作,家里还开了个小卖部,生活越来越好了。”吉好有果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满足。

据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介绍,三河村现已构建起“传统种养+特色产业+文旅融合”的立体发展模式:3300亩土豆、1500亩花椒构成的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超1.5万元;民宿、斗牛场等文旅项目落地,让彝族文化与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预计2025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100万元,脱贫群众人均收入可达19850元。

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乡风文明建设也加速推进。三河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有病看医生、娃娃送幼教”成为村民共识,昔日的陈规陋习被文明新风取代。“接下来要继续扩大种养殖规模,把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好,让老百姓腰包更鼓、生活更美好。”洛古有格的话语,承载着三河村对未来的憧憬。

从脱贫攻坚“硬骨头”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三河村的蝶变不是偶然,而是“产业+文明”双向赋能的结果。这座“云端”古彝寨的变迁,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发展路径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四川答卷,是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的生动缩影,也为更多偏远乡村提供了可推广的经验。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