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两点,苍溪县百利镇的江风正轻。
胡家梁社区居民宁显培靠着百利大桥下行道路的围栏,目光掠过桥下种植青菜的土地——那里曾是他的家,如今菜苗青嫩;再远处,苍溪县嘉陵江百利大桥横跨江面,车流往来不息。
“今天菜长得好,再过几天就能摘了。”69岁的宁显培弯腰拨了拨菜叶上的露珠,语气里满是闲适。这位如今围着菜园转的老人,曾是百石岩渡口最忙碌的摆渡人。
随着百利大桥的建成,宁显培的摆渡工作也停止了。

三十年摆渡,划着两岸人的盼头
宁显培的摆渡生涯,要从40岁那年说起。“村里让我接下渡口的活,那时候河面宽300米左右,两岸人往来全靠这只船。”他记得清清楚楚,最初的船全凭两根船桨划动,船费只要2角钱。
旺季时,他一天要划60多趟,常常光着膀子在江面上往返。“妻子把加了猪油的面条端到码头,等我忙完去吃,面条都凝住了,一筷子能挑起来整碗。”
这一划,就是近三十年。船桨换成了机动船,船费从2角涨到5元。宁显培的家离渡口260米,却难得在家吃顿热饭。
“那时候去县城买袋盐,得先坐我的船到对岸,再绕路转公交,来回要一个多小时。”他见过凌晨赶船卖菜的农户、抱着高烧孩子赶路的母亲,也见过暴雨中招手乘船的工人。“江上风大浪急,这船桨不仅划着生计,更划着两岸人的盼头。”

大桥通车,改变出行与就业
盼头,在2024年12月变成了现实。
苍溪县嘉陵江百利大桥建成通车那天,宁显培特意去到现场。当第一辆汽车驶过桥面时,他攥了三十年的船桨,终于彻底放下了。
“现在去县城10分钟,到对面工业园区上班5分钟,比我划船快十倍不止。”他笑着说,如今每天种种菜、和邻居唠唠嗑,生活比以前轻松。
百利大桥带来的改变,胡家梁社区书记陶家刚感受更深。“以前百利镇全靠渡口和一趟公交连接县城,村民卖菜要赶早两小时出门,孩子上学得提前规划路线。”陶家刚指着远处的工业园区介绍,大桥不仅让群众出行更安全快捷,还把紫云工业园区与百利产业园区连成一片,“现在村民5分钟就能到务工地点,实现家门口就业。”

“摆渡人”的转身,是城市发展的注脚
宁显培不再摆渡,标志着当地船渡历史的终结,也成为广元“十四五”期间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围绕“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的目标,广元正以桥梁为骨、公路为脉,编织起一张便捷的交通网。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7337.3公里,其中产业路旅游路1564.3公里,让1949公里通村路实现硬化,3824.4公里撤并建制村道路彻底畅通,16座新建农村公路桥梁横跨江河,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江风拂动衣角,宁显培收拾农具回家,百利大桥的灯光渐次亮起,与江面倒影相映。他回头望了一眼大桥和菜园,嘴角泛起一丝笑意,脚步也不自觉地轻快起来。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