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头攒动的西南灯具城,到斑驳破败的闲置厂房,再到新派时尚的文创园……背靠拥有500年历史的“北书院街”,1.2万平方米的老厂房并未被湮没,摇身一变成为立体文创园,成功实现了转型。
这个老旧厂房,位于成都市青羊区红星路一段与方正东街的交汇处,原是成都风光一时的西南灯具城。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老厂房成为了闲置地,也成为被遗忘在城市里的时代建筑。既不能一拆了之,也不能闲置浪费,其转化利用的问题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商业投资者的智慧。
如今,这座老厂房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工业遗存到文创地标的“逆生长”。它以“远鸿同创汇”之名焕新归来,不仅成为青羊城市更新的鲜活样本,更化身为人气高涨的打卡地。

新旧融合的设计理念
明朗的黄、沉静的蓝、干净的白、活泼的橙……站在远鸿同创汇外,很难不被这座建筑大胆而鲜明的色彩所吸引。文艺又清新的设计,不仅保留了旧厂房的整体布局,也巧妙注入了当下的新潮流行元素,让“旧”和“新”融为一体。
这里由四栋不同时期的建筑组成,内部层层相通,造型上更加立体,主要分为商业步行街、办公、共享等区域。在改造过程中,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最大限度保留了老厂房的原有风貌,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完善。建筑内,两处天井的设计独具匠心,一处天井让银杏树得以自由生长,另一处天井则完整保留了“西南灯具城”的旧招牌。

行走其中,随处可见老厂房的痕迹,被植入新的文化基因属性,真正做到了“新中藏旧,旧中出新,新中有根”。
这些用心的设计让历史与现代在此对话,形成了独特的空间体验,也让内部空间变得更加明亮和通透。
精准定位吸引文创企业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远鸿同创汇确立了“小而美、小而精”的发展定位。这一策略很快获得市场认可,吸引了众多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
开放式办公区与共享空间交错分布,屋顶花园、休闲露台、共享会议室等设施一应俱全,随处可见的绿色植物与保留的老厂房结构相得益彰,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办公环境。
“这里的装修风格年轻活泼,很符合我们公司的调性。”入驻企业成都斯帝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力行政主管潘文文表示,“团队成员以95后为主,大家都很喜欢这样的办公环境。”

除了硬件设施的升级,远鸿同创汇在服务软实力上同样下足功夫。园区将传统的物业服务中心升级为企业服务中心,为每家企业配备一对一的服务管家,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我们从企业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其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远鸿同创汇助理总经理邹铜表示,园区建立了完善的服务反馈机制,每半年进行一次服务满意度调查,对不满意的地方立即整改。
有企业反映中央空调过冷,园区立即派人加装挡板;下班后巡逻发现企业未关门,会第一时间联系负责人……种种细节,都让企业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正是这种“形态”与“业态”的协同焕新,为园区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内核动力,并最终外化为强大的品牌吸引力与社群活力。
打造城市新地标
远鸿同创汇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为老旧厂房更新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三维焕新”模型:以“修旧如旧”的改造哲学保留空间记忆,实现“形态”焕新;以“文创+共享”的产业定位激活内容生态,实现“业态”焕新;以“管家式”的服务理念营造社群温度,实现“文态”焕新。正是这种对空间、产业与人文的协同重塑,让老厂房真正“活”在了当下,也让园区迅速成为市民热衷的打卡地。

在社交平台上,相关“打卡”动态已超过1000条,网友们不吝赞美:“文艺感满满”“人少的宝藏地”。一位网友感叹:“转角遇到色彩,抬头看见历史,这里的每个角落都长在了我的审美上。”
园区内的书店、猫咖、理发店、油画店等商家,也与入驻企业形成了良性互动。上班族工作累了可以下楼撸猫、看书,企业团建也有了就近的去处。这种共生共荣的生态,持续为园区注入生机与活力。
远鸿同创汇的实践生动证明,城市更新远非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一场关乎传承与创新的精密“城市针灸”。它用一座老厂房的焕新,点亮了工业遗存转型的引路之灯,更让历史与未来在此握手、产业与文化于此融合,共同构筑出城市更新中既保留温度、又彰显活力的风景线。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