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冬,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嘉陵江畔的“中国绸都”。11月20日至23日,由四川省商务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南充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协会承办的2025四川丝绸博览会,将在南充隆重举行。这不仅是行业的盛事,更是南充这座拥有三千年丝绸文明的古城,向世界展示其产业底蕴、创新活力与未来雄心的绝佳舞台。
从周代贡品到巴拿马金奖,从“丝绸源点”到“中国绸都”,南充的丝绸血脉从未断绝。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充正以丝为媒,以产为基,以文为魂,编织着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柔美与力量并蓄的崭新画卷。
根脉·三千年丝绸源点铸魂
南充与丝绸的缘分已延续3000余年:早在公元前1000余年,南充蚕丝织物已成为周代朝廷贡品,到唐代诗人贾岛写下“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的诗句,生动描绘南充桑蚕兴旺的盛景;从1912年民主革命家张澜创办六合丝厂,到1915年六合丝绸斩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正是南充以丝绸践行“实业报国”理念的生动注脚。
这段辉煌的历史,在南充留下了厚重的“工业活化石”。坐落于高坪区都京街道的六合丝厂,创立于1912年,不仅是“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更凭借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先后荣获“国家工业遗产”“中华老字号”称号。厂区内,青砖灰瓦的民国风格建筑群、古老的木质缫丝机群以及张澜先生手植的百年桑树,共同构筑了立体、鲜活的中国丝绸工业记忆体系,奠定了南充作为“丝绸源点”的坚实历史根基。
“丝绸基因早已融入南充的血脉。从手摇缫车到智能化生产线,改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伟的这句话,道出了南充丝绸业的精神内核。
这份传承,至今仍在嘉陵江两岸生生不息。目前,南充全市仍有4万余农户从事蚕桑产业,优质桑园面积稳定在30万亩。在仪陇县铜鼓乡蚕桑现代农业产业园内,连片的“川桑825”“农桑”等良种桑树绿意盎然。为破解传统蚕桑“产量低、品质不稳”难题,仪陇县联合西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组建专家团队,筛选出适配当地丘陵气候的桑树品种,配合首创的特定种植规格,使桑叶产量与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我们一手接3000年蚕桑文明‘文脉’,‘无地不见桑、无户不事蚕’的传统从周代延续至今;一手接现代丝绸产业‘主脉’,3家省级蚕种场、73家规上丝纺服装企业构建起了从养蚕到成衣的完整产业链。”南充市商务局副局长吴瀚用“两条脉络”精辟概括了南充茧丝绸的特色优势。
这张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牌,是南充区别于其他产区的显著优势,也是其举办丝博会、对话世界的最大底气。
新机·科技赋能绸都破茧
历史是根基,创新是血脉。步入新时代,南充丝绸产业并未沉溺于往昔荣光,而是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与链条延伸,在守正创新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科技赋能,锻造产业硬核竞争力。
在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缫丝厂内,6组自动化缫丝机持续运转,蚕茧经80℃热水煮炼后,48根生丝通过电子清糙机并丝成锭。依托自动旋转上蔟、精细化分级等工艺,其生丝清洁度与洁净度均达到国际最高6A标准,成功通过欧盟有机认证。

“我们生产的丝绸品质起步就是5A,其中80%以上达到6A以上标准。”公司总经理许少琳介绍,“现在我们的真丝产品,直接供应给欧美多个国家,与数十个知名品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仪陇县,四川布碧丝构建了从“栽桑养蚕”到“丝纺加工”再到“服装出口”的全产业链,成为四川唯一覆盖一二三产的丝纺企业,产品稳定销往欧美市场。
——数字转型,开拓内外销新航道。
在位于嘉陵区丝纺服装产业园的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纺织车间,一台台纺织机器飞速运转,发出有节奏的轰鸣声。“我们的真丝绸缎在国际市场很受欢迎。特别是部分纱类、纺类产品,与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客商已稳定合作20余年。”公司总经理王尚雪介绍,目前产品已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开年至今,出口订单同比增长10%。
外贸筑基,内销拓路。一场深刻的渠道变革正在“千年绸都”悄然推进。

11月10日上午,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丝绸博物馆内,双直播间同步开播。一名主播手持蜀锦面料,通过镜头向网友展示其纹理与工艺;另一个直播间内,主播正围绕丝绸四件套的材质、纹样设计展开讲解。
“此前我们主要采用B2B模式,以外贸订单和线下经销商为主,2024年底尝试直播带货后,发现C端市场潜力巨大。”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杜璋介绍,采用“工厂直发”模式,省去中间环节,让消费者以更实惠的价格买到产品。2024年底至今,公司线上销售额已累计约500万元,复购客户占比高达70%。
——政策引领,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
南充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做实‘中国绸都·丝绸源点’品牌”,将其纳入巴蜀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布局。这一战略决策,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策驱动力。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全市建成省星级蚕桑园区3个(数量居全省第一)、丝纺服装、桑产业等加工园区4个。嘉陵区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川省川中北蚕桑产业集群成功申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更令人振奋的是,2025年,全国首个“纺织产品数字护照”试点落地南充。“数字护照以二维码为载体,扫描后除了可以看到一些基础信息,还能看到生产销售数据、售后回收数据、生态环保数据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所长刘阳解释道。这相当于为“四川造”纺织产品出海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明”,将极大提升南充丝绸在国际市场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蓝图·经纬交织丝启新程
2025四川丝绸博览会,是南充丝绸产业过去与现在的集中展示,更是通向未来的窗口。南充正以此次丝博会为契机,擘画一幅更为宏伟的发展蓝图。
——平台筑基,打造开放合作新枢纽。
“2025四川丝绸博览会作为南充彰显‘中国绸都’魅力、深化产业协同的核心平台,自筹备以来备受行业瞩目。”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丝绸协会会长吴金良介绍,目前招商招展捷报频传,已确认250余家蚕桑茧丝绸企业、地方特色产品企业参展,另有240余名采购商、供应商等确认参会。
本次博览会将启用南充国际会展中心A、B、C三大展馆,总面积达13600平方米。组委会特别在C馆增设南充9个县(市、区)专馆,集中展示各地非遗产品、老字号好物及特色风物,让地方文化与丝绸产业深度交融。这场盛会必将成为促进国际国内产业双循环的重要平台。
——文旅融合,培育经济增长新极点。
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已成为南充文旅融合的典范。六合丝厂探索的“工业遗产+文化传承+旅游体验”模式,使其从尘封的生产场所,转型为富有魅力的文化体验空间。
“我们通过全域开放、活动联动,日均接待游客量稳定在2000人次以上。”六合丝绸博览园现场负责人青晓宇介绍。在这里,游客既能在百年老厂房里感受历史沧桑,也能在文创展销区选购心仪的丝绸产品,甚至体验非遗扎染技艺。

这种融合模式正被快速复制。嘉陵区依托依格尔丝绸博物馆、银海丝绸的“中国蚕丝被之乡文化馆”等,推出“丝绸文化+丝绸工业”精品旅游线路,每年仅通过旅游参观带动的蚕丝制品销售就已突破一亿元。文旅产业,正成为丝绸经济新的增长极。
——前瞻布局,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程。
面向“十五五”,南充已明确路径。南充市商务局副局长吴瀚表示,将深入实施“四大行动”:
一是实施“全链提质扩容”行动。聚焦“前端强原料、中端补短板、后端提价值”,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规模化延伸。将新建一批标准化蚕桑园区,引进一批行业头部智能印染企业。
二是实施“品牌拓市增效”行动。围绕“让‘南充丝绸’卖得好、叫得响”,在一线城市新增品牌展销店,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海外仓,组织企业抱团参加米兰时装周、广交会等国际展会。
三是实施“文化铸魂增值”行动。推动丝绸文化从“保护”向“活化”转变,依托六合丝厂打造“丝绸源点”5A级景区核心区,联动阆中古城、朱德故里打造“丝绸+”精品线路。
四是实施“平台筑基赋能”行动。积极建设共享式污水处理中心和智能仓储物流区,依托保税物流中心(B型)构建直达物流通道,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
千年嘉陵江,奔流不息;千年丝绸梦,历久弥新。
当古老的机杼声与现代化的智能织机共鸣,当飘逸的丝绸与数字化的“产品护照”结合,当百年的工业遗产与时尚的文旅体验融合,南充这座“丝绸源点”城市,正以其独特的韧性与柔美,编织着一条通向世界的崭新丝绸之路。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