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意浓系故土,共绘发展新愿景。11月12日至11月17日,甘孜州建州75周年系列活动——辉煌75载·第二届“甘孜名人回家乡”活动举行,来自省内外文学类、媒体类、影视类、学术类和网络名人类的“甘孜名人”先后赴九龙、康定、道孚、丹巴、泸定和海螺沟等地走访调研,共叙乡情、齐看变化、同话发展,感受新时代新甘孜的新发展、新景象、新作为。

“甘孜籍在外人才是家乡的骄傲、宝贵资源和至亲家人。”“欢迎大家常回家走走,看一看碧波荡漾的伍须海、品一品清甜醇香的九龙茶、会一会魂牵梦绕的家乡人、叙一叙血浓于水的故乡情。”……一句句温情的话语,诉说着融于血液的乡情,触动着游子最柔软的心弦,表达着最质朴的关切与惦念。
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
“这既是一家酒店,也是新都桥镇第一家氆氇文创基地。”在康定市新都桥帕瑞南卡度假酒店·氆氇文创中心,新都桥镇相关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新都桥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根基,以创意设计为纽带,构建“技艺传承——产品创新——品牌运营”全链条产品供给模式,不断提升文旅消费体验。创立民族文创品牌“帕瑞南卡”,建成氆氇文创中心,设置“工艺展示+手工体验+产品定制”场景,积极开发藏香、唐卡等17类文旅商品。

墨石公园所在的道孚县中古村通过“景区+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机制,整合土地、资金与政策资源,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00万元,涵盖门票分成、房屋租赁、产业扶持基金入股分红等八大板块。其中,仅墨石公园门票收益一项便达162.58万元。村民人均分红从2017年的11.03元跃升至2024年的近2000元,增长超170倍。
从偏远贫困村蜕变为文旅融合发展标杆,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当股东”,中古村正用奋斗书写着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民族团结绘就新画卷
“九龙茶生长在从雅砻江大峡谷底海拔2000米左右的烟袋镇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魁多镇,具有高海拔,日照充足,空气洁净,无污染,昼夜温差大等特点。茶与天接近,也被称作‘天空之茶’。”在被誉为“贡嘎南坡明珠、多彩民族走廊”的九龙县,大家听着绒巴茶传承人的介绍。

魁多镇通过以茶为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产文旅治”融合发展思路。利用茶马遗韵文化资源,打造普米山歌《阿依嬷嬷》并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通过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泸定段,是聚焦红色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近年来,泸定县紧紧围绕“红色铸县”工程,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定段建设,构建“一园一带三区”空间布局,持续推动红色资源创新转化。
文化旅游点亮新地标
“为了让甲居镇民宿发展得更好,政府牵头成立了‘民宿行业党建联盟’,制定了服务标准,重点打造了25家特色主题民宿,培育10余家精品民宿。同时,为让边远村的村民也能受益,镇上还采用了‘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集中打造了‘网红民宿’片区。”甲居镇相关负责人向大家介绍。

荣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的基卡依村不仅风光秀丽,更是一座“活态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的罕额依遗址,到至今屹立的古碉群,跨越数千年的文明脉络在这里清晰可触。
国家4A级旅游景区伍须海风光优美,如诗如画。景区内配备了标准化步道、观景台和智慧导览系统,日均接待量突破千人次,实现从“野景点”到规范化“精品景区”的蝶变。
近年来,海螺沟景区业态不断丰富,围绕大贡嘎“一心六片”空间格局,紧扣“东贡嘎山——海螺沟为主引擎”发展定位,重点培育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温泉康养、冰雪旅游、户外运动、旅居度假等特色业态,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创新消费体验场景,全面提升海螺沟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
最美不过家乡景,最亲正是故乡情。一个个具象的数据、一幅幅欣欣向荣的场景,与脑海中模糊的旧时记忆不断碰撞,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激起心底新的光荣与梦想。大家纷纷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宣传家乡、推介家乡,用心用情用力讲好甘孜故事,着力提升圣洁甘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