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历新年来临之际,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的山风裹着寒意,但村民吉好也求家的院落里却暖流涌动——橙墙青瓦的彝家新居前,一塘炉火噼啪作响,映照着全家人笑意盈盈的脸庞,一个关于安居、奋斗与未来的故事,正随着炊烟袅袅升起。

11月20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吉好也求家的院坝已人声鼎沸。几位壮实的彝家汉子合力按住一头膘肥体壮的年猪,一声嘹亮号子划破寂静,褪毛、剖洗、分肉……动作行云流水。灶台边,女主人手法娴熟地揉捏金黄的荞面馍馍,蒸汽携着麦香弥漫开来。
“新年杀猪待客是彝族传统,象征丰收团圆。”吉好也求笑道,“今年年猪格外肥壮,因为日子有奔头!”
客厅里,电视机、沙发一应俱全,与窗外平整的水泥路相映成趣。然而以前,这里是另一番光景。
“过去在过年的时候想给孩子添件新衣都难,冬天屋里漏风,火塘边挤着一家老小熬长夜。”吉好也求的记忆里,颠簸的土路、透风的土坯房,已经渐渐模糊。
2018年,三河村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吉好也求一家搬入政府补贴修建的新居。通村路铺到了院门口,自来水接进了厨房,产业帮扶让家里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现在养了牛,家里开了小卖部,平时还可以打些临工,收入翻了好几番。”火塘边,他掰着手指算账,眼底有光。
院子里,一家人围坐话新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年,祝愿大家都吉祥如意!”吉好也求声音洪亮,“读书的孩子们要好好学新知识,跟上时代脚步;我们大人要好好挣钱,好好种地、养好牲畜,撸起袖子加油干,争取一年比一年好,过上致富增收的好日子。”
“我的新年愿望是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将来当一名音乐老师。”吉好也求的女儿吉好有果的声音稚气却坚定,让火塘边的氛围愈发温馨。她喜欢唱歌,想把家乡的新生活、新变化唱给更多人听,让大家都知道凉山的美好。
在三河村,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如今的三河村已构建起“传统种养+特色产业+文旅融合”的立体发展模式:土豆种植面积达3300亩,花椒1500亩,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超1.5万元;村里依托彝族文化与红色资源,打造民宿、斗牛场等文旅项目,预计2025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脱贫群众人均收入达19850元。
吉好也求家中跃动的火光,不仅温暖了彝历新年的冬日,更照亮了如吉好有果一般年轻一代的前行道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们的歌声与梦想,正汇成一曲曲关于幸福小康与美好未来的崭新乐章。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