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贡融媒记者 王翔鹰 周馨钰
从镌刻着先辈垦殖足迹的乾隆年间古碑,到全人工开凿、被当地人视作“红旗渠”的引水工程;从村民自发捐赠的老物件串联起生活记忆,到直播间里的镜头让农耕文化走红网络,这个7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正以“文化铸魂润村”行动为抓手,让千年乡愁有了具象载体,为乡村振兴夯实精神根基。

走进大井村农耕文化展示区,箢篼、木风车、灰筛、竹爬子整齐陈列,墙角的连枷上,谷粒摔打的旧痕仍清晰可见。“城里来的孩子常把这些当新鲜玩意儿,却不知道这是老一辈的‘吃饭家伙’。”村干部拿起一把木锄,锄柄上深浅不一的纹路,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自“文化铸魂润村”行动启动以来,村里发起老物件征集倡议,村民们踊跃响应、主动捐赠,短短一个月便收集到各类农耕器具50余件。
比老农具更厚重的,是流淌在大井村血脉中的精神传承。铁山古道旁,一块镌刻着“大清乾隆己丑年六月吉旦立”的石碑静静矗立,村党支部书记罗鹏轻轻拂去碑上浮尘,逐字念出当年村民捐资修古道的事迹。不远处被称为当地“红旗渠”的欧家祠渡槽横卧山间,这条1974年动工、1984年竣工的9公里水利工程,全程由村民人工开凿砌成,如今仍滋养着村里的千亩良田。“当年修渠时,男劳力凿石开渠,女乡亲送水送饭,连老人都来搬碎石,全村人拧成一股绳。”亲历修渠的老人谈及过往,眼中满是自豪与荣光。

为留住这些珍贵记忆,大井村组建了工作专班走家串户,系统搜集古井传说、古盐道历史,精心编撰完成《大井村综合纪事》。这部涵盖“赤子情深、村史源流、遗迹故事、族谱传承”四个篇章的“村史百科书”,成了村民能带走、能留存的乡愁。“我们几个人分片走访,把古井的故事、古盐道的变迁都一一记录下来,编成这本书,就是要让后人知道,大井村有这样深厚的家底。”参与村史搜集的村干部张兴良说。
冬日暖阳洒满农家院坝,村民卿淑兰带领的舞蹈队正翩翩起舞,一旁的老人们看得喜笑颜开、频频鼓掌。“以前农闲就在家看电视,日子单调得很;现在每月有公益电影,逢年过节有文艺活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卿淑兰擦了擦额头的薄汗,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文化阵地的升级,让村民有了“常来常往”的好去处。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里,涵盖种植技术、少儿读物、历史故事的近2000册图书整齐排列,大人小孩或坐或站,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我们不仅完善了阵地设施,更关键的是让阵地‘活’了起来。”罗鹏介绍,村里每月固定开展公益电影放映,还接连举办“丰收杯”乡村运动会、茉莉花文旅季等特色活动,实现了“月月有活动、次次有新意”。

榜样的力量,让淳朴乡风愈发浓厚。村党群服务中心的荣誉墙上,优秀党员、振兴先锋、孝敬之星的照片格外醒目。“这位是养猪大户曾大哥,自己致富后还帮乡亲们找销路、传技术;那位是文艺之星卿大姐,带着老人妇女编排节目、搞文化活动。”村干部指着照片逐一介绍,通过典型选树,再结合村广播、微信群的常态化宣传,互帮互助在村里蔚然成风。村民王华东感慨道:“现在谁家有红白喜事、谁遇上个急难事儿,邻里都主动搭把手,这就是文化‘润’出来的好风气。”

村里的志愿服务队依旧忙碌,帮老人代办事务、开展村庄清洁、组织理论宣讲,志愿者钟学梅说:“看着村子越来越美,邻里关系越来越和睦,再苦再累都觉得值。”
“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我们大井村的茉莉花茶,刚采摘的鲜蕾炒制而成,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在村里的茉莉花基地,年轻小伙邱晨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推介,画面中“五里花丘”的茉莉花海繁花似锦,引得粉丝纷纷下单。作为村里多才多艺的“带货主播”,他创作的短视频《五里花丘,美丽大井》还在荣县文旅推介官大赛上获得了二等奖。“通过直播,不仅把家乡的特产卖了出去,更让不少外地人知道了我们这个有故事的村子。”邱晨的话语里满是骄傲。

文化赋能,让大井村的“好风景”真正变成了“好收益”。村里整合茉莉花基地、生态采摘园等资源,精心规划“井赏添花”特色观光路线,将观音岩、铁山古道、红旗渠等景点串联成线,打造出集农事体验、文化研学、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网红打卡点。“来这儿不仅能摘水果、赏茉莉花,还能看竹编手艺展示、听古井传说故事,比单纯观光有意思多了。”一位来自市区的游客说,这趟“文化之旅”让她印象深刻。据统计,今年大井村已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80万元。

产业融合,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起“致富碗”。在村集体经济入股发展的茉莉花基地,村民乐师傅一边细心打理茉莉花茶,一边兼职景区导游,每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参与家乡建设。”乐鹏飞的话,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如今,村里已注册“旭礼香”农产品品牌,正全力推动茉莉花、特色水果等产业链延伸,让文化红利实实在在落到村民口袋里。
如今的大井村,古碑无声述过往,花香阵阵引客来。谈及未来发展,罗鹏充满信心:“我们的根在‘井’里,魂在文化里。下一步,村里要建村史馆、搞新媒体矩阵,让‘大井’文化品牌传得更远、更响亮。”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韩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