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员温峥嵘在节目中自曝遭遇AI盗播的经历引发热议——她刷到冒用自己形象的带货直播间,上前质问竟被秒拉黑。连明星本尊都难以自证“真身”,AI盗播的猖獗程度可见一斑。
这类“山寨直播间”往往通过录播抠图、AI换脸等技术,将演员过往的直播素材改头换面,合成出以假乱真的推销内容。这不仅直接侵犯了明星的肖像权,更涉嫌违反广告法,用虚假内容诱导消费者。技术本无罪,但人性的贪念却让它成了侵权的帮凶。
值得警惕的是,侵权背后往往藏着更深的陷阱。消费者可能面临商品质量低劣、售后维权无门等风险,而屡禁不止的造假乱象,更在悄然侵蚀直播电商的信任基石。
为何此类现象屡治不绝?网友将矛头直指平台方。在“流量为王”的逻辑下,某些平台对游走灰色地带的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些内容恰是带来活跃度和分成的“捷径”。若治理仅满足于“事后封号”,却不愿压实主体责任,难免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当技术造假可以零成本收割信任,“证明我是我”的荒诞戏码或将频频上演。温峥嵘的遭遇既是一场维权之战,更是为数字时代诚信体系敲响的警钟。今天明星能被复刻得真假难辨,明天普通人的声貌也可能被恶意盗用——仿冒声音、伪造直播,甚至代签合同都可能成为现实。
治理AI盗播乱象,既需要平台严格落实内容标识制度,严格区分AI技术的合法应用与非法滥用,更需要法律监管快步跟上。面对技术的狂飙突进,我们每个人都应提高警惕:在看到可疑AI内容时主动向平台举报,在直播间消费时多一份甄别,共同守护清朗的网络空间。(黎燕)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