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川超联赛的终场哨声响起,自贡灯城燊龙队以不败战绩昂首晋级;当演唱会的音符在夜空中回荡,成千上万观众随旋律共同摇摆——这些精彩瞬间,共同构成了自贡城市活力的生动注脚。据不完全统计,仅川超三个主场比赛就为自贡带来了1.87亿元的直接消费拉动,超过22万人次的参与。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座城市正在被激活的消费潜力与品牌影响力。
然而,喧嚣过后,一个更深层的命题亟待解答:盛大的体育赛事、演唱会等文娱活动,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昙花一现的流量高峰,还是推动城市迈向更高治理水平的催化剂?答案,藏在每一次赞誉与每一声批评交织的合鸣之中。
一、大型活动:城市治理能力的“压力测试”与“形象橱窗”
一场成功的活动,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立体展演。自贡在川超期间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富顺县提供的“点对点”免费公交服务,让球迷实现了“出门即上车、下车即观赛”的无缝衔接;全市精心打造的13个第二观赛区,将观赛热情从体育场延伸至商圈与社区;而那2万多份承载着地方风味的伴手礼,更让远道而来的客人,通过味蕾记住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这些举措的成功,其核心在于城市服务从标准化向人性化的跃升。它证明,能真正打动人的总是那些触手可及的细节与饱含温度的关怀。
然而,聚光灯也必然照亮不足。我们曾经历或听闻,在一些大型活动后,游客对交通拥堵的抱怨、对服务短板的批评。这些声音并非否定,而是最珍贵的馈赠。它们精准地指向了城市治理中那些在日常状态下被忽视的“毛细血管”堵塞问题。大型活动因此成为一场无可替代的“压力测试”,它用最直接的方式,检验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极限、多部门协同的效率以及公共服务的人性化水平。
二、角色的觉醒:从“活动审批者”到“场景设计师”与“系统工程师”
赞誉与批评,共同指向同一个结论:城市治理者的角色,必须实现一场深刻的“角色跃迁”——从被动的“活动审批者”,进化为主动的“场景设计师”与远见的“系统工程师”。
所谓“场景设计师”,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引进活动,更要设计与营造独特的城市体验。让一场球赛,成为游客探索盐都文化、恐龙传奇与灯城魅力的起点;让一场演唱会,与本地特色街区、美食市集产生化学反应。自贡发放消费券、实现景区联动的尝试,正是这一方向的初步探索。未来的方向,是将每一次活动都打造成一个深度感知城市的入口,而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而“系统工程师”的角色,则要求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能够自我优化、弹性应对的城市运行系统。这意味着,将大型活动中临时性的交通管制方案,沉淀为智慧交通系统的常态优化模块;将应对大客流的应急管理机制,固化为跨部门协同的标准化流程;将活动期间对餐饮、住宿的诚信监管,提升为贯穿日常的城市服务品牌。
正如自贡“灯城义警”等志愿力量在大型活动保障中展现的协同治理模式,其成功经验完全可以被系统化地吸纳,成为城市精细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迈向“长红”之路:将“高光时刻”沉淀为“日常品质”
城市的终极魅力,不在于它能创造多少“网红”瞬间,而在于它能否将活动带来的高光时刻,沉淀为市民与游客可感可及的日常品质。
这条路,要求我们投资于那些“看不见的基建”:一个高效透明的投诉响应机制、一个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一个友善好客的市民氛围。这些看似无形,却构成了城市最强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这条路,也要求我们深耕“文体旅商”的融合生态,让外部引流与内生文化创新相互滋养,形成自贡独一无二的城市品牌。
最终,当活动的激情退去,留存在人们心中的,不仅是比分的逆转或明星的音容,更是对城市整体体验的满意与留恋。当自贡能够将每一次的“火爆”反思,都转化为治理能力的一次扎实进阶,这座有着千年底蕴的城市,方能真正超越流量的潮起潮落,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永恒魅力,从一座“引人而来”的城市,升华为一座“让人心生归属”的城市。(罗晶)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