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评论 | 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结合之道”

2025-11-24 10:52 富顺县委宣传部

0

分享

近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号召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共同奋斗,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新征程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指导,是扎实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广大党员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善于在文化的轴线上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结合之道”,领悟“人民至上”“实事求是”“革故鼎新”的精髓要义,让思想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人民至上”的“结合之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彰显“中国气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立场”作为自身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毛泽东同志在秋收起义期间立下“红军打仗为人民”的豪情壮志,“上好门板”、“捆好稻草”等六项注意走入了战士和群众们的心里,同时也促进我党迈出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燎原之路。千载流泽生生不息,从民为邦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从仁者万物到共同一体理念,无不涵盖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万担千钧,背后更蕴含了中国外交不断推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气度。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厚植“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保持“春风送暖”的为民态度、强化“滚石上山”的为民决心,多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从马克思主义“做文章”,常于小处着眼、末端发力,在细微之处见真功,堵点源头求突破,不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奋斗。

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实事求是”的“结合之道”,在推进中国实践新进程中唱响“中国故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为“三个活的灵魂”之一,根据中国国情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思想方兴未艾,并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在党的二十大以后引领人民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触手,在人民日益富足的生活需求中丰富精神内涵,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断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复兴”与“绿色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卡脖子”问题,智能巡田无人机毫米级精准监测开启智慧农业“新范式”,西藏阿里海拔4500米生态农业基地建成投产突破高原农业“新极限”。在当今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云涌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运用实践这把“金钥匙”,落实“重实践、强党性”的总要求,充分把握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义,切实做到把“痕”留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中,把“绩”融于民生改善的切身感受中,把“迹”写在进企业解难题的调研行程中,以小我带动大我,让中国实践的伟大成效深入人心。

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革故鼎新”的“结合之道”,在孕育传统文化新形态中绽放“中国风采”。“创新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富于智慧的实践活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两个结合”,这一举措无疑是孕育传统文化新形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示范。“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将前沿技术与当地特色完美结合,多维度展示中原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与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华古籍资源库”持续推进古籍数字化和资源开放共享,便捷服务社会大众,促进古籍有效利用,真正让珍贵典籍“活”起来……“两个结合”打开了广阔的创新空间,激活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繁荣发展的“一池春水”。作为“参天大树之根本”和“万里长河之泉源”,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用活马克思主义,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牢牢掌握“继承”与“创新”这对结合体,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凿石见玉的魄力吸收不同文明的养分,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赓续文化命脉,绽放“中国风采”,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江乾运)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张宏彦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