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封面新闻调查,一个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与金融票证的黑色产业链正在网络滋生,从虚假B超单、百万存单到病危通知、死亡证明,可谓“一应俱全”,甚至有商家嚣张宣称“医院里有的都有”。这条以800元低价兜售诚信的“暗黑文书”链,正在悄然蛀空社会的信任根基。
必须明确指出,此类行为已构成严重刑事犯罪。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伪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最高可判十年徒刑。这些看似单薄的纸张,承载的是国家公信力。一旦被伪造滥用,危害将如病毒般扩散——成为骗保逃债、干扰司法、洗白身份的“通行证”。每一起假证得逞的案例,都是对守法公民的伤害,都在侵蚀社会公平正义。“要啥证件都能做”的狂妄,是对法治的赤裸挑衅。
假证危害更具隐蔽性与扩散性。手持虚假“精神诊断”者可能借此逍遥法外;伪造“死亡证明”可能诈取巨额保险。这不仅扰乱金融、司法、医疗秩序,更构建起基于谎言的“平行世界”,严重透支社会信任资本。当“证明”失去公信,人与人、人与机构间的信任纽带将断裂,最终导致社会治理成本激增,人人皆可能成为假证泛滥的受害者。
铲除此毒瘤,必须构建“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长效机制。执法层面须坚持“零容忍”。杭州警方与市场监管局介入是良好开端,期待后续全链条打击——既要严惩制假源头,也要追究用假者刑责,打出法律震慑力。电商平台必须“守土尽责”。平台不能以“技术中立”推责,需运用大数据、AI等技术,加强对“证明”“证件”等关键词的动态监测,建立可疑店铺快速封堵机制。对监管不力的平台,监管部门应依法追责。证明使用单位亟需提升“验真”能力。银行、保险、司法、用人单位等应加快数据共享,通过技术手段强化防伪验证。当假证处处碰壁,其市场自然萎缩。全社会应共筑诚信防线。每个公民都应自觉抵制并举报不法行为,通过正规渠道办理证明。营造“造假可耻、诚信光荣”的氛围,让投机者心存敬畏。
800元买来的不仅是一纸虚假,更是对社会诚信的重击。斩断“暗黑文书”链已刻不容缓。这需要法律的铁拳、平台的尽责、技术的赋能与全民的参与,唯有合力,才能筑牢我们不容失守的诚信底线,守护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黎燕)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