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一起医保骗保案件:某“械字号护肤品”生产企业将普通面膜虚假包装为“医用敷料”,通过连锁药房渠道,每年违规套取医保基金高达600万元。此类行为不仅触碰法律红线,更严重侵蚀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根基,必须依法从严整治,肃清行业风气,切实守护医保基金的安全与公信力。
个人:看似受“益”,实则被“利”。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将普通商品包装成医用产品进驻药店。在海王星辰连锁药店锦绣半岛店,央视财经记者刷医保卡成功购买到了属于第一类医疗器械的“牙科用毛刷”,经店员证实,这款医疗器械与普通牙刷无异,因被纳入了医保支付范围,所以名称不一样。而消费者在“医疗器械”标识误导下难以辨别真伪,可能误用医保购买此类劣质产品,看似“省钱”“省心”,实则自身权益与安全双双受损,更在无意间助长了灰色产业链的违法违规行为。
企业:一味逐“利”,终将失“义”。尽管全国多地医保局今年陆续发布了“禁止将医保卡变为‘购物卡’”的预警提示,但部分企业与药店仍铤而走险,通过包装和违规销售相关产品以牟取高额利润。它们不仅在店内公示栏大肆宣传,更借其行业公信力主动推销违规产品,诱导顾客购买,此举无疑是违背了医疗行业治病救人的初心使命,更严重辜负了公众信任,终将付出法律与声誉的双重代价。
平台:监管不“厉”,难以有“力”。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搜索“医保”相关内容时,会出现大量自媒体账号发布的“医保卡变购物卡”“医保薅羊毛”等不良引导内容,评论区一片跟风“叫好”。而热度越高越容易获得流量和助推,极易形成错误舆论导向。相关违禁内容屡见不鲜,暴露出平台在审核与推荐机制上存在明显短板,需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提升监管精准度,加大惩治力度,才能形成有力震慑。
社会:歪风不“逆”,何以除“痢”。骗保乱象折射出部分公众对医保基金的公共属性认知不足,误将个人账户资金视为“零花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十八条可以明确,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只能用于支付参保人员的医疗相关费用。滥用医保是在过度消耗公共资源,久而久之会损害公众长远利益,需强化医保政策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学法懂法用法意识,拓宽畅通举报渠道,凝聚社会共治合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多方失守,是谁在蚕食“救命钱”?从始作俑者的蓄意造假,到推波助澜者的错误引导,再到不明真相者的跟风效仿,医保骗保乱象环环相扣。这场利用监管漏洞、信息不对称与公众信任的逐利乱象背后,没有赢家,只有被短期利益裹挟的参与者与受害者。唯有全面压实责任、筑牢制度防线、强化宣传引导,才能彻底斩断骗保利益链条,切实守护好医保基金安全,夯实健康中国根基。(邓伊燃)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