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时,大安区仁和支路北端的洞口井口袋公园已茶香氤氲。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围坐在石桌旁品茶闲谈,搪瓷茶杯碰撞出清脆声响,身旁的老茶馆招牌在晨光中格外醒目——这片占地约1400㎡的空间,以84万元投资改造升级,将百年茶馆的烟火气与老盐场的岁月痕,酿成了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滋味。

在大安区的城市脉络中,这样扎根在地文化的微型公共空间,正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情感纽带。一口清茶、一段往事,口袋公园如何让老街记忆“活”起来?又怎样让退休工人的休闲时光更有温度?记者实地探访寻找答案。
为啥建?补位需求 唤醒老街活力
“以前就靠着茶馆外摆的几张桌子喝茶聊天,遇到刮风下雨就只能散伙。”家住周家冲路的老盐场退休工人王大爷,指着如今草木葱茏的口袋公园,回忆起昔日的场景。洞口井口袋公园的选址极具特殊性,它紧邻周家冲路和大安街,是主城区去往“燊海井”的必经之路,更是百年“顺义茶馆” 的新落脚点。
这家原本位于大安老街的老茶馆,被现任老板传承招牌重新开设,这里的常客大多是相伴数十载的老盐场退休工人。随着城市发展,老街周边缺乏专属休闲空间,老人们的聚会需求日益凸显。2025年,大安区聚焦民生短板,将这片茶馆外摆空间纳入城市微更新计划,打造专属口袋公园,既破解了老人们“休闲无定所”的难题,也为途经此地的游客搭建起感受盐场文化的窗口。
如何建?文韵为核 打造记忆地标
口袋公园的打造拒绝千篇一律,以“文化为魂、历史为根”的理念,深度植入在地特色,以老盐场退休工人数十年不变的聚会饮茶文化为核心,将大安老盐场的工业历史融入景观细节,让口袋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老街记忆点”。
公园保留了茶馆外摆的核心区域,增设了防滑石凳、遮雨廊架等适老化设施,方便老人们常年聚会。景观布局中,通过老照片展示墙等元素,再现大安老盐场的生产场景与生活片段,让茶客们在闲谈间能触摸岁月痕迹。同时,公园衔接城市交通动线,在入口处设置特色标识,既为前往燊海井的游客提供休憩空间,也让盐场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播。
建设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老人们的需求,从座椅高度的调整到展示内容的筛选,每一处细节都充分尊重民意,让口袋公园真正成为“老人满意、游客认可”的公共空间。
“在这里喝茶,不仅能和老伙计们叙旧,还能看着来往游客了解盐场历史,心里别提多舒坦了。”王大爷的话语道出了众多老盐场工人的心声。洞口井口袋公园,以方寸之地承载起百年盐场的集体记忆,用一杯清茶串联起邻里温情。
城市微更新,既要见景更要见心。大安区的口袋公园建设,正以文化为笔、民生为墨,在有限空间里书写无限温情,让老街焕发新生机,让幸福成为盐都大地上最动人的底色。(杨彦琳 王益)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