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是遂宁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备受市民关注的涪江六桥正式通车了。
这座历时3年精心打造的“超级工程”,不仅以全国首座复杂曲线荷花瓣形钢混组合索塔斜拉桥的独特身姿,成为涪江之上的新地标,更为遂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涪江六桥的通车,标志着遂宁在交通建设、城市发展与文化表达上实现全方位跃升。

空间优化
织密交通网
东西城区 “零距离”
遂宁因涪江而兴,也曾因涪江而隔。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通德大桥、通善大桥及观音湖隧道过江交通压力与日俱增,高峰期拥堵成为制约市民出行效率与城市发展活力的突出瓶颈。
涪江六桥的建成通车,实现了地理空间的跨越,为这座山水相依的城市打通新的交通动脉。全长3.215公里的涪江六桥,以双向六车道的主路设计,搭配完善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构建起多层次的过江通道体系。设计时速60公里的通行标准,让东西城区的通勤时间大幅缩短。
涪江六桥通车后,每天将分流30%以上的跨江车流,沿涪江从北至南形成“多点联动、互补互济”的过江交通网络。
涪江六桥的通车,不仅便利了市民日常出行,更打破了东西城区发展的空间壁垒,让产业、人才、资源等要素得以更自由地流动,为城市组团发展、产城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从东桥头的商业街区到西桥头的产业园区,涪江六桥正以“物理联通”催生“发展联动”,让城市格局更开阔、发展脉络更清晰。

技术革新
创新铸标杆
斜拉桥史“破纪录”
作为遂宁首座双塔五跨混凝土梁斜拉桥,涪江六桥的建成通车,实现了遂宁桥梁建设技术的历史性跨越,在全国桥梁工程领域写下创新篇章。
大桥主跨338米的跨度设计,不仅考验了工程建设的精准度与安全性,更彰显了遂宁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技术自信与实力担当。
作为全国首创的复杂曲线荷花瓣形钢混组合索塔大桥设计,把“重在写意、务求写实”的艺术理念与结构技术创新完美融合,让索塔既像绽放的荷花亭亭玉立,又具备极强的结构稳定性与承重能力。荷花作为遂宁的城市文化符号,被巧妙地融入桥梁设计,既实现了技术功能与艺术审美的统一,又彰显了遂宁精神的独特魅力。
在3年的建设周期中,建设者攻克复杂地质条件、大跨度梁体施工、曲线索塔精度控制等技术难题,运用先进的桥梁建造技术与材料,确保了工程质量与安全。从钢混组合结构的创新应用到斜拉索张拉的精准控制,从环保施工技术的全面推广到智慧交通系统的配套建设,涪江六桥的每处细节都凝聚着创新智慧。
这一技术跨越,不仅填补了遂宁双塔斜拉桥建设的空白,更让遂宁在桥梁设计与建造领域跻身全国先进行列,为后续重大交通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树立了“技术创新+文化赋能”的标杆。

发展跨越
赋能“双城”圈
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涪江六桥的通车,不仅是交通与技术的跨越,更是遂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跨越,为城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搭建了重要枢纽。
涪江六桥的通车,不仅串联起东西城区,更将进一步强化遂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交通节点地位,以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提升遂宁与成渝两地及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让遂宁更优更快地承接产业转移、汇聚发展要素。
作为民生工程,涪江六桥的建成通车回应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出行更便捷、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成为现实。
作为城市地标,涪江六桥以独特的文化表达与技术实力,成为遂宁的“城市名片”,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为城市招商引资、文旅体融合发展增添了新的吸引力。
从区域发展来看,涪江六桥的通车将促进遂宁产业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市河东新区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布局在老城片区的工业优势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等将形成更紧密的联动,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同时,涪江六桥将带动沿线区域的开发建设,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市扩容提质、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空间。在遂宁“奋进两千亿”的关键时刻,涪江六桥的通车无疑为城市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能,让遂宁在区域竞争与合作中更具优势。
三年磨一剑,一桥通未来。涪江六桥的通车,是遂宁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全新的起点。从地理空间的跨越到技术创新的突破,从民生改善到区域赋能,涪江六桥承载着遂宁人的美好期盼,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成长与蜕变。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遂宁正持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深耕文化赋能,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涪江之上,桥梁如虹;遂州大地,未来可期。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