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如何留住“千年智慧”?凉山与时间赛跑抢救保护彝文古籍

2025-11-25 19:39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

0

分享

数字化 

●截至目前,凉山已有80%的古籍完成数字化编目

收藏 

●设立彝文古籍文献收藏室,收藏古籍3000余卷,成为全省重要的古籍保护基地之一

出版 

●《中国彝文典籍译丛》公开出版1—17辑;《中国彝文典籍丛书》(1—10卷本)以古彝文与规范彝文对照影印出版500册

在凉山州彝文古籍抢救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对刚从村民手中征集来的泛黄古籍进行修复。这些镌刻着古彝文的竹木典籍,承载着彝族群众对宇宙、生命与文明的深邃思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鲜活见证。

近年来,凉山州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文化活化,推动约50万卷彝文古籍从“濒危存续”迈向“系统性保护”,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凉山州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海尼古展示保存完好的彝文古籍。

文脉濒危

50万卷彝文古籍的生存危机

彝文古籍的形成可追溯至魏晋以前,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夷经”的记载,印证了其悠久历史。凉山彝文古籍传承独具特色,民间传承者在原籍损毁后会转抄并将原件秘藏于岩洞或古树洞,形成“原件—转抄本”并存模式,部分古籍通过父子连名谱系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毕摩”(彝族祭司)世代抄写的经卷更成为研究彝族天文历法、医药占卜的“活化石”。

然而,长期以来,彝文古籍由“毕摩”(彝族祭司)世家秘密传承,随着“毕摩”群体逐渐减少,古籍存续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凉山州境内散藏的约50万卷彝文古籍中,70%为全球善本,一旦损毁不可再生。

上世纪末,凉山彝文古籍流失现象加剧。以美姑县为例,1993年普查时,尚存13.8万卷彝文古籍,到2010年已锐减至5.1万卷,减少了63%。同时,由于保护措施不完善,多数彝文古籍存放于潮湿仓库,字迹粘连、虫蛀现象普遍;且基层缺乏专业修复设备,部分珍贵文献因抢救不及时而永久损毁。

“看到经书被虫子吃掉,比割自己的肉还疼。”凉山州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海尼古介绍,长期以来,彝文古籍的征集、修复与研究面临多重结构性障碍,民间收藏隐匿性强,普查人员寻找难度大。此外,“毕摩”群体对彝文古籍外流存在文化隔阂,加之专业修复人才断层,全州能识读古彝文的双语专家不足20人,且平均年龄超过65岁……“这些困境的交织,使彝文古籍保护成为一项亟待破解的系统性工程。”

存放在展示柜中的彝文古籍复印件。

制度破局

构建专业保护“生态圈”

保护文化遗产,制度是根本保障。在保护彝文古籍的制度破局中,凉山州创新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机构统筹、社会力量参与”的保护体系。2021年,凉山州成立彝文古籍抢救保护研究中心,统筹全州古籍征集、整理、修复、研究工作,配备专职人员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专业团队;2022年,凉山州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中心创建成为凉山唯一的四川省古籍保护站。

“过去,各县(市)语委‘各自为阵’。而现在,凉山有了统一的标准,工作效率大幅提高。”马海尼古介绍,为解决编目标准混乱问题,凉山州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中心联合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机构,制定《凉山彝文古籍定级著录规范》,明确古籍分类、定级、著录等标准,结束了过去“州语委按年代分类、博物馆按毕摩流派分类”的无序状态。

资金保障上,凉山州将彝文古籍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彝族古籍保护专项转移支付”,30%用于基层设备更新、20%用于人才培养、15%用于数字化项目。此外,凉山州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中心还投入20万元设立彝文古籍文献收藏室,现收藏古籍3000余卷,涵盖天文历算、医药、哲学等12个门类,成为全省重要古籍保护基地。

凉山州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海尼古展示保存完好的彝文古籍。

传承永续

让彝文古籍“活”在当下

在科技赋能下,凉山彝文古籍保护成效显著。截至目前,80%的彝文古籍已完成数字化编目,建立了可共享数据库,依托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完成凉山州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中心3000余卷、博物馆300余卷、美姑毕摩文化中心500余卷的数字化工作,让珍贵古籍突破时空限制。

近二十年来,凉山州各县(市)语委在积极开展彝文古籍调查与搜集工作的同时,同步推进释读、断句、校勘、翻译等规范整理,并推动一批重要古籍出版——由州政府组织、原州语委实施的《中国彝文典籍译丛》已出版1—17辑,采用彝汉文对照形式,其中1—2辑各印5000册并配套电子版、3辑印2000册、4—17辑各印1000册,后续编译工作正有序推进,计划每年出版一辑;历时数十年编纂的《中国彝文典籍丛书》(1—10卷本)收录400余种彝文古籍,以古彝文与规范彝文对照影印出版500册,成为彝文古籍整理的标志性成果。

“古籍保护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承的起点。”马海尼古表示,随着《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即将实施,凉山州语言文字工作服务中心将深化“三维驱动”保护体系,推动凉山彝文古籍保护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结合,打造“彝族古籍文化之乡”,让千年彝文古籍向更广阔的天地展现中华文明的多元魅力。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