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四川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30年,全省艾滋病整体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的总体目标。《规划》从宣传教育、综合干预、监测检测、治疗管理等多方面构建防治体系。
《规划》提出,将深化宣传教育,构建立体宣传网络。突出宣传重点,将防治知识纳入“公民健康素养”内容,融入健康文化传播“十百千万”工程;根据本地艾滋病疫情形势、传播特点,开展分众化、差异化宣传,将防治知识纳入外出务工人员岗前培训和农民工夜校必修课程;实施校园抗艾防艾行动;中学阶段保证每学段不少于4课时专题教育;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同时强化老年人群、育龄妇女等重点群体宣传覆盖。
降低传播风险方面,《规划》明确多项科学综合干预措施。全面推广暴露后预防措施,规范实施暴露前预防措施。90%以上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规范设置暴露前后预防门诊,鼓励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科学设置暴露前后预防门诊,推行药物预防措施,降低高危行为后感染风险。建立孕产妇检测“绿色通道”,实现医疗卫生机构“逢孕必检”。
监测检测关口将进一步前移。《规划》要求构建全省分子传播网络监测平台,整合病毒基因测序、分子传播网络分析及新近感染检测等技术手段,深入推进新报告感染者流行病学溯源调查和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检测。医疗卫生机构将按“知情不拒绝”原则提供检测服务,重点门诊实行“逢血必检”,每个市(州)至少建成1家线上线下融合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
针对感染者管理,《规划》提出加大关怀救助力度。如全面推广检测、诊断、治疗“一站式”服务,缩短患者入组治疗时间,同时加强关怀救助,及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感染者纳入救助范围。
在社会治理层面,将深化川渝地区流动感染者协同管理服务,建立川渝毗邻地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推动与周边其他省毗邻地区之间的协同联动,探索跨省流动感染者协同管理。开展艾滋病、梅毒、丙肝和猴痘“多病同防”试点,探索重点人群“同宣、同检、同治、同管”。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