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张熠
自贡融媒记者 王汉卿 实习生 白可
月光如水,铺满了富顺县福善镇月形村的一座农家院落。夜深人静时,这里总会传来“蹦、蹦、蹦”的敲击声——沉稳、绵长,像是从大地深处传来的心跳。一盏暖黄色的灯,照亮了堆满木料、牛皮与各式工具的工作间。72岁的刘衍清就俯身其间,手握木槌,一点一点地加固鼓身。他眼神专注,手上的动作细腻而坚定。檐下竹竿上,晾着一张张初具形态的牛皮鼓面,散发着淡淡的皮脂气味;身边大大小小的木鼓层层叠叠,如一群沉睡的音符,静候被唤醒的时刻。这间不算宽敞的工作室,正默默守护着一门跨越百年的非遗技艺。

作为福善牛皮鼓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人,也是目前自贡市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刘衍清从二十岁起便跟随父辈学艺。五十余载春秋过去,制鼓早已不只是他的手艺,更是他生命的延伸。“做鼓,是件磨性子的细活。”他一边说,一边用刀具细致地刮去牛皮内层的赘肉与杂毛。“从选材、撑皮、晒皮、下料,到削皮、浸泡、定皮、箍桶……二十多道工序,一步都省不得,一步也急不来。”


选材,被他视作制鼓的灵魂。刘衍清抚摸着刚采回来的水牛皮,皮面在灯下泛出温润的光泽。“一定要用本地新鲜优质的水牛皮。”他语气郑重,“毛要有光泽、长得匀,皮上不能有刀伤。”在所有工序中,最考验手上功夫的,莫过于削皮。“厚一分,声音闷;薄一分,皮易破。全凭这双手去‘读’出那不多不少的厚度。”他边说边用手指抚过皮料边缘,仿佛在聆听材料的低语。削好的牛皮需经晾晒,再浸入冷水中十二个小时,之后才能钻孔、钉鼓、定型,在自然风中历经四个月以上的等待,方成一张合格的鼓皮。

鼓皮如此,鼓身亦不简单。刘衍清至今仍亲自上山选木,多取质地坚实的白木。他将木料锯成弧形木块,再一一拼合、打磨成型。其中最见火候的,是箍桶定音。“紧了伤皮,松了音散。”他屏息凝神,木槌在鼓身与藤箍之间轻移慢敲,劲道不疾不徐。每一个细微的调整,都是几十年光阴凝练而成的直觉。从他手中诞生的牛皮鼓,形朴而音厚,声起时粗犷中透出深沉,一如他这个人——内敛,却有力量。


这项起源于清代的制鼓技艺,最初用于军中传令、鼓舞士气,至清末民初逐渐走进民间,成为婚丧嫁娶中不可或缺的声音。2022年,福善牛皮鼓制作技艺被列入自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刘衍清的祖父辈起,这门手艺便以“心口相传”的方式延续了百余年。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刘胜彬与刘胜强也已接过父亲的木槌与牛皮,让这项百年技艺的血脉继续流淌。


虽身处距富顺县城39公里的偏远山村,刘衍清的鼓却声名远扬。每年制作的牛皮鼓,销往自贡、宜宾、泸州等地,甚至常有客人携着磨损的旧鼓远道而来,只为请他“续音”。“一年也就制作二十来个,从学艺到现在,几百个鼓总是有的。”他语气平静,手中活计未停。如今,他仍一边务农,一边制鼓,在土地与手艺之间,守护着这门技艺最本真的模样。

月光静静洒落,为满院的木鼓镀上一层柔和的银边。刘衍清俯身调音的身影,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沉静。几代人,一个手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那颗专注于一槌一凿的匠心,却始终未变。那一声声从深山院落中传出的鼓音,不仅是民间艺术的回响,更是一颗匠心对百年传统的庄严承诺。
编辑:罗祥瑞
责任编辑:尤洋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