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后,阳光终于穿透连日阴雨,洒在黄建位于泸州市纳溪区滨江路的竹雕工作室门前。他正端坐案前,手中雕刀在竹筒上细细游走,竹屑如碎玉般簌簌落下。这一幕,引得来滨江路散步的市民纷纷驻足,探头好奇地询问:“这刻的啥子?好精致哦!”
作为省级非遗纳溪竹雕的第五代传承人,黄建与竹刀为伴已有15个年头。可即便在泸州本地,这门手艺仍透着股“神秘感”。“我师父做了30多年竹雕,连隔壁邻居都搞不清他天天关着门在忙啥。”黄建放下雕刀,指尖蹭过竹筒上刚成型的纹路,“确实太小众了,好多纳溪人都不知道咱们这儿藏着个省级非遗。”
直到2021年,竹藤师正式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这门扎根泸州竹乡的手艺,才渐渐从“深巷”里探出头来。

数十年传承
“土手艺”海外成“香饽饽”
走进黄建的工作室,案台上、博古架上摆满了竹雕作品:有雕着龙凤呈祥的笔筒,有山水亭台错落的摆件,不少作品包浆温润,透着岁月痕迹。

“我从小就看师父雕竹子,那会儿不懂手艺,就觉得他那几把刻刀特别酷,还偷偷拿来当飞镖耍。”黄建笑着回忆说,师父朱云华是自己一个同学的七爹,小时候自己常被师父喊去画草图,龙凤图案里藏着的巧思,慢慢勾住了他的心。
经考证,黄建这一脉竹雕,最早是宜宾江安竹雕师傅迁居纳溪后流传下来的,师门已有数十年历史。可在竹资源丰饶的泸州,竹子太常见反而成了“绊脚石”。“大家天天见竹子,不觉得用它做的艺术品有多特别。”黄建坦言,竹雕作品单价不低,普通家庭难以接受,本地市场基本是“零”,反而在沿海地区和海外成了“香饽饽”。
“我师父以前雕一件卖一件,家里从来没存货。”黄建说,复杂的工艺加上海外稀缺的竹资源,让纳溪竹雕在国外成了“高奢”艺术品。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黄建作为非遗传承人受邀去展示,“我攒了七八年的作品,一开展就被抢空了!”那场盛会,也让原本藏于川南的竹雕,一下子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学艺有门槛
第一堂课就可能“劝退人”
不同于木雕、石雕,竹子中空的特性和独特的材质,让竹雕对手法、工具的要求近乎苛刻。“全程没法用机器,全靠一双手、一把刀。”黄建说,这让竹雕有了“孤品”的价值,却也注定无法量产——简单的作品也要做几周,复杂的更得耗上几年。
手艺的“门槛”,从工具就能看出来。黄建打开随身的工具包,56把刻刀一字排开,近一米长的案台上,尖的、平的、弯的,形状各异。乍看相似的两把刀,凑近了才发现刀尖弧度差着毫厘——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算上备用的,总共70多把”。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刻刀没有一把是买的,全是黄建亲手锻钢、开刃打磨出来的:“这是入师门的第一堂课,也是第一道坎。”
回忆起初学手艺时的情景,黄建仍历历在目:师父递来7把刻刀,撂下一句话——“照着样子做一套自己的”。

就是这道“题”,劝退了不少想拜师的人。“现在很多人学东西,希望啥子都是现成的。”黄建如今也在学校开课,刀具都是他提前做好,学生只需“照葫芦画瓢”。可他总觉得缺点什么,“他们知道这里要用这把刀,却很少想为啥要用,换把刀行不行。不摸清根子里的道理,怎么谈创新?”
说话间,黄建拿起一个新雕的帽筒,竹筒上山水间的亭台栩栩如生,不少地方还是镂空的,平面图案瞬间有了立体感。“这镂空的活儿,就得用我自己锻的细刀。”他摩挲着雕件,眼神专注,“雕刻得静下来,一坐就是几小时。现在的年轻人,很难耐住这份慢。”
窗外,滨江路的行人还在不时探头张望;案上,雕刀又落回竹筒。沙沙声里,是一门非遗手艺的坚守与盼头。
新人加入
让老手艺在传承中“说新话”
随着竹藤师被正式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竹藤、竹编、竹雕等产品。由于有着非常良好的绘画功底,此前还参与过英雄联盟等多款游戏的原画绘制,如今黄建还参与到一些文创产品的设计中。这其中,他也会尝试加入一些竹雕元素,让竹雕能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和大家见面,这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竹雕,并吸引了一些新鲜血液加入。

与黄建的“守艺”不同,39岁的林韵竹与竹雕的相遇,始于一场对“时间质感”的追寻——十年前,老师温明胜的留青竹刻烟盒点燃了林韵竹对竹雕的兴趣。竹黄为底如赭黄大地,留青之处似温润月光,兰草的柔嫩、山石的棱角,全靠毫厘间的竹材厚度变化呈现,栩栩如生的图案给年轻的林韵竹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温老师说我名字里有‘韵竹’二字,与这门技艺有缘。”那份在朴素材料上用“克制减法”创造丰富世界的震撼,最终让她踏上了学艺之路。

林韵竹的第一课不是握刀,而是“对话”竹子。“温老师让我摸了整整一周老竹片,感受它们的肌理、硬度甚至‘脾气’”。之后是磨刀,一根钢条在她手中渐渐显露出刃口弧度。“最难的是下刀,刻刀像有自己的想法,要么滑走要么滞涩,划出的线条全是断点。”
她坦言,这个过程教会她的第一堂课是敬畏——敬畏材料的特性,敬畏传统的技法,更敬畏匠心的坚守。留青竹刻的“度”更是难把握,“深一分竹黄露太多意境全无,浅一分画面模糊,还要预判岁月氧化后的色彩层次,这根本就是门‘时间预判艺术’。”
作为新一代传承人,林韵竹始终在思考竹雕传承的破局之道。“不能让非遗只待在展柜里,它需要走进生活。”带着这样的想法,她将竹雕与红色文化结合开设展示空间,通过团建、研学活动开展公益培训,更带着作品走进校园与艺术机构。
最让她欣慰的是,当学生们拿着竹雕书签惊叹“老手艺这么酷”时,她看到了年轻一代对非遗的接纳与热爱。在与朱云华、黄建师徒深入交流后,她对创新传承的思路也愈发清晰:“传统题材虽已臻化境,但老手艺也要会‘说新话’。我们一起参赛办展,就是想让更多人看见竹雕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有生命力的艺术。”
如今,黄建的工作室仍坐落在纳溪滨江路旁,竹屑纷飞中不断诞生新的作品。打磨新摆件的沙沙声里,藏着这门“东方高奢”最朴素的坚守——用时光雕刻时光,让老手艺在新旧交织中焕发新生。

林韵竹则会配合黄建完成纳溪竹雕的宣传、创作等工作。“留青竹刻的灵魂是竹材的东方基因,它像陈年老酒,越摩挲越温润。”她望着手中竹片,眼神明亮,“我不想只做技法的模仿者,想把极简构图、抽象线条这些现代设计融入传统,刻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心境’。”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