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公考季”即将拉开帷幕,众多考生怀揣梦想奔赴考场,然而不法分子也伺机而动,利用考生“上岸”心切的心理,布下种种陷阱。网警部门及时发布警示,提醒广大考生提高防范意识,切莫让“上岸梦”沦为“受骗局”。
陷阱花样百出,考生务必警惕。在“公考热”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各类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有的以“命题专家授课”为幌子,违规开办培训班;有的声称“有真题答案”“可替考包过”,实则为骗取钱财;更有甚者搭建山寨网站,冒充官方机构,诱骗考生点击钓鱼链接,窃取个人信息。这些行为不仅损害考生利益,更严重扰乱考试秩序,挑战社会公平底线。公务员考试全程公开、公平、公正,不存在“交钱改分”“内部操作”等所谓“捷径”,凡是声称能“走关系”“包过关”的,均为诈骗。考生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小道消息”。查询考试信息、报名缴费、成绩查询等,均应通过政府官方网站操作,切勿轻信来历不明的链接或广告。
坚守诚信底线,守法方为正道。《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考生一旦涉足作弊或替考,不仅面临法律严惩,更将失去考试资格乃至终身禁考,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从备考到应试,每一环节都应恪守规则、堂堂正正,不应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走后门”“走捷径”。考生不仅要提高防范意识,更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实力取胜,以诚信立身。网警的提醒既是对个人的保护,也是对公平秩序的捍卫。
平台也须尽责,共筑清朗环境。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加强对涉考内容的审核,及时清理“包过”“改分”等虚假广告,封禁违规账号,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议平台在考试季主动设置关键词过滤机制,对敏感信息进行提示或拦截,并与公安、教育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打击涉考违法犯罪行为。网警、公安等部门主动、集中发布典型案例和防骗指南,将保护工作做在前面,有效将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预警。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维护其公平公正,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公考季”风清气正,让真正有才者“顺利上岸”。
(李寒宇)
编辑:胡倩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