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王翔鹰

11月26日上午,安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热度早已盖过室外寒意。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目光专注地起落刀刃、分拣芽种,指尖翻飞间,带着嫩白芽尖的种块便整齐码放在竹筐中。“要把带芽眼的挑出来,切的时候大小匀着点,这样种下去苗子才齐整,产量才有保障。”一位经验老道的村民一边麻利操作,一边把诀窍分享给身旁的新手。
王家村党支部副书记、合作社负责人彭长明攥着一块切好的种薯,到记者面前演示关键步骤:“咱们要的就是这饱满的芽孢,切口得光溜平整,不然摆都摆不稳,还影响出芽。”他穿梭在各个工位间,目光扫过每一堆种块,时不时驻足手把手指导,确保每一块芽孢都符合要求。

切好的芽孢随即进入清洗、消毒、浸种催芽的流水线,一道道工序专业规范、衔接流畅。“洗干净、消好毒、泡足时间,这三步一个都不能省,出芽率全靠它撑着。”负责浸种环节的村民指着冒着微泡的药液池介绍。一袋袋处理完毕的芽孢被迅速装车,运往田间地头。据彭长明介绍,仅今年冬马铃薯种植就已消耗种薯六十余吨,而此前的秋马铃薯种植,种薯用量更达上百吨。
在王家村一组的新基地,流转整治后的百亩撂荒地早已换了新颜。翻耕机驶过的土地松松软软,泛着红沙土特有的光泽,几十个村民分散在田垄间,布种、覆土、压实,动作娴熟利落。“这是我们今年重点打造的双薯轮作基地,十一月种马铃薯,明年四月收完接着种红薯,九月红薯采收后再循环,土地就闲不下来。”彭长明的话语里,满是干劲。

“彭总就是我们的致富领路人!”正在田间忙活的王家村3组村民龙武芳擦擦额头上的薄汗说:“以前这里都长着荒草,现在专合社把土地流转起来种土豆,我们既能在这儿打工挣钱,还能免费学到技术,带动我们自己也种起了马铃薯。现在产业越做越大,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不远处的四百多亩秋马铃薯田里,绿油油的苗子像铺展成一片绿毯,根须粗壮、叶片肥厚,透着旺盛的生命力。“你看这长势,出芽率九成以上没跑,测产时一亩有望冲到七八千斤!”彭长明随手拔起一株,沉甸甸的根茎让人对丰收充满期待。旁边的品种对比试验地里,全国各地引进的七个新品种正奋力生长——这是合作社联合市区农业部门坚持十二年的“品种筛选工程”。“我们就是要挑出最适合本地的‘好苗子’,果型周正、抗病力强,试验成功了就立马推广给乡亲们。”他指着一片叶片最舒展的地块介绍,“像这个希森四号,不仅产量高,抗霜能力也比一般品种强得多。”

技术创新,是五宝马铃薯产业的“硬底气”。今年雨水偏多,合作社提前采用育苗移栽技术避开多雨时段;推广的“黑地膜覆土”技术更是省工省力。“土壤干湿刚好的时候覆上黑地膜,膜上盖一寸厚的土压实,马铃薯芽就能自己顶破地膜长出来,不用再一棵一棵去抠膜,光这一项就省了两百多个工。”彭长明算着经济账。针对冬季可能出现的霜冻,合作社也早有准备,定制了高密度遮阳网,届时搭建小拱棚,为马铃薯撑起“防寒伞”。
“打时间差”则是五宝马铃薯卖出好价钱的“秘诀”。“秋马铃薯靠育苗移栽抢早,冬马铃薯比往年提前一个月栽种,上市时正好错开集中上市的高峰期,每年收购价都能高出一截。”彭长明介绍,在坚守绿色生态种植标准的前提下,错峰销售让种植户们“种得放心、卖得省心、赚得开心”。

目前,五宝镇近万亩秋马铃薯已进入“待收期”,冬马铃薯种植也将在半个多月内全面完成。在党建引领下,合作社的示范效应持续放大,马铃薯产业的道路越走越宽,红沙地好似变成了种植户们取之不竭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提供着持久助力。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