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初冬,贡井区桥头镇的五千亩柑橘林,迎来了一场色彩与丰饶的盛宴。然而,若你驻足细听,便会发现,这片土地最动人的声音,已不止于果实的沉坠。这是一曲由经济、生活和未来共同谱写的“丰收三重奏”,正从希望的田野上,袅袅升起。

第一乐章:金秋的“获得”
——从“靠天吃饭”到“手中有钱”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永顺村的千亩柑橘园里已是一派繁忙。村民张大姐手中的果剪“咔嗒”作响,一颗颗饱满的“川津一号”应声落入背篓。“书记,您看这果子,把枝条都压得弯腰敬礼了!”她笑着对正在巡园的永顺村党总支书记林载新说道,身后的背篓里,金黄的柑橘已堆成小山。

这沉甸甸的背篓,见证着桥头镇乡村振兴的扎实步伐。张大姐摊开因常年劳作而粗糙的双手,如今点数收入时却格外利落:“从前种地看天吃饭,一年到头剩不下几个钱。现在土地流转有租金,果园打工有薪金,年底还有分红,这三份收入让咱的腰包实实在在地鼓起来了!”
这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源于桥头镇以党建为引领的产业振兴实践。近年来,创新推行“大园区+小业主”管理模式,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整合零散土地4100余亩,建成现代化柑橘产业园,实现标准化种植、专业化管理和品牌化运营。这一创新让全镇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转型,从传统农民蜕变为掌握现代农业技能的新型产业工人。

果园里,柑橘园业主、四川溶耀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时小立穿行在硕果累累的果树间,管理的622亩“川津一号”迎来首个丰产年。“当初引进新品种时心里没底,现在这210万斤的收成,就是最好的定心丸。”这份“定心丸”的背后,是政府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前些年,8公里产业道路串联起各个果园,破解了运输难题;今年,投入150万元实施的水肥一体化项目,让千亩果园告别了“看天浇水”的困境。
桥头镇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秀兰表示:“路通产业兴,水到渠自成。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提升了果品品质,降低了管护成本,更为全镇农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乐章:乡村的“焕新”
——从“寂静山沟”到“活力舞台”
日头升高,永顺村的村口热闹起来。村民李大哥穿着志愿者的红马甲,成了这里最忙碌的“活导航”。“就搜‘桥头镇永顺村走马岭’,路好走得很!”他洪亮的嗓音,指引着一辆辆载满好奇的私家车驶入这片金色橘海。
他的妻子吴大姐,在路旁支起的小摊前忙得不亦乐乎。土鸡蛋、新鲜蔬菜,甚至还有自己腌的咸菜,都成了紧俏货。“忙是忙,可这心里头亮堂!”她撩了下额前的发丝,掏出手机,熟练地点开朋友圈,“你看,我也让他们‘打卡’呢!老客带新客,生意自然来。”

这片土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焕新”。桥头镇跳出了“种好果子等着卖”的老路,将整片田园打造成一个开放的乡村会客厅:观景台、露营地、观光步道点缀其间;而“橘响桥头”乡村音乐节,更是把舞台直接“种”进了果园里。当篝火燃起,声浪划破寂静的夜空,这片土地仿佛瞬间被注入了年轻的灵魂。

“健康跑和晚间烤肉,名额一放开就被‘秒光’,我们赶紧协调增加了不少!”桥头镇工作人员的话语里带着甜蜜的负担。这川流不息的人潮,不仅带来消费收入,更带来了外界的新鲜气息。乡亲们的言谈举止间,少了往日面对黄土的沉默,多了几分向外界展示家乡美的自信与从容。
第三乐章:沃土的“远见”
——从“传统耕种”到“未来果园”
午后阳光正好,将最柔和的光线洒向果园深处的科技示范区。李秀兰和时小立正俯身于一株新嫁接的“阿密达”果树前,仔细察看长势。
“市场口味在变,我们的品种和模式也得往前看。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柑橘+中药材’林下复合种植模式。”李秀兰轻轻抚过嫩绿的枝条,像在触碰一个珍贵的希望。11月底,一片50亩的林下中药材试点种植将在不远处悄然生长,既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又拓宽了果农增收渠道,“这叫‘以短养长’,也为产业加上一道‘生态保险’。”

对于时小立这样的种植者而言,政府的“远见”是他们敢于投入的底气。“从土壤地力提升、树形管控、肥水管理、到病虫害绿色防控,再到引进新品种,专家团队给了我们全程‘护航’。”他望向这片孕育着无限可能的土地,“感觉我们不再只是种树的,更像是在经营一份可以传承下去的事业。”
这份着眼于未来的“经营”,也正是桥头镇乡村振兴最深厚的底气。从数年前规划建设示范园区,到如今构建从深秋延续至次年春的连续供应体系,再到谋划农文旅的深度融合……每一步,都像是在这片沃土中埋下一颗颗未来的种子,静待它们超越季节,生根发芽,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夕阳为漫山橘园轻轻镀上最后一层金辉,白日的喧闹渐渐融入晚风。篝火晚会的舞台灯光次第亮起,映照着村民和游客同样灿烂的笑脸。桥头镇的故事,如同一首悠扬的三部曲,告诉我们最美的丰收,是鼓囊的钱包,是焕新的生活,更是这片土地之下,那静默生长、可期可待的明天。(李惠玲)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