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富顺柑橘丰收上市的黄金时节,11月26日,笔者走进板桥镇柑竹湾村看到,漫山遍野的柑橘树枝繁叶茂,黄澄澄的果实缀满枝头,清甜果香沁人心脾。果农们穿梭在林间,指尖翻飞间将成熟的柑橘轻轻摘下,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丰收图景,勾勒出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动画卷。

在自贡市派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柑橘种植基地,一层薄膜整齐覆盖在果树之上,清晨的薄雾缭绕其间,一颗颗饱满的金秋砂糖橘在枝叶与薄膜间若隐若现,宛如藏在绿毯中的“金元宝”。果农们背着背篓,在薄膜覆盖的果园里稳步穿梭,将成熟的柑橘采摘装入背篓;林间轰鸣声此起彼伏,两架农用无人机来回穿梭,稳稳吊运着果农采摘的柑橘,快速送达路边的收购点,成为丰收季里一道别样的“科技风景线”。路边,前来收购柑橘的货车旁,工人们分工明确、默契配合:有的迅速将无人机吊运来的柑橘转运至筛选区,有的仔细挑选、剔除残次果,有的将优质柑橘打包装筐,再有序搬运至货车内,整个采摘、转运、筛选、打包流程井然有序,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基地占地700余亩,主要种植金秋砂糖橘、爱媛等优质柑橘品种。”公司负责人宋庚霞介绍道,为保障柑橘品质、提升种植效益,基地摸索出了科学的管护模式——夏季覆盖遮阳网,有效避免果树被烈日灼伤,减少水分蒸发;冬季覆盖薄膜,既能防止果子遭受霜冻,又能减少落果,还能实现错峰销售,让柑橘卖出更好价钱。
据了解,该果园自11月15日正式开园采摘以来,优先招募当地村民参与务工,务工人员日均工资60-70元。“采摘高峰期每天有200余名工人,一天能采摘柑橘4至5万斤;平常也有几十名工人,日均采摘量达2万余斤。”宋庚霞说,如今农村村民老龄化严重,招工难度逐年加大,加上近期周边果园陆续开园采摘,工人分流情况明显,用工紧张问题日益突出。
为破解用工难题、降低人工成本,公司于去年投入20多万元采购了两台农用无人机,不仅用于日常的农药喷洒、施肥等管护工作,还在采摘季承担起柑橘调运的任务。“以前工人背满一篓柑橘往返于果园与收购点,一趟要花20分钟;现在用无人机调运,不到两分钟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也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宋庚霞算了一笔账,无人机的投入使用,不仅节约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工成本,还让采摘、转运效率提升了数倍,有效提升了基地的经济效益。
中午时分,务工村民陆续下工,恰逢每月的工资发放日。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工资登记册上认真签字、按手印,领取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这个月我在果园干了二十多天,领到了1700多元工资!”柑竹湾村5组村民李永祥拿着工钱,脸上满是笑容。他告诉笔者,家里有5亩多土地流转给了果园,每年能拿到4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再加上在果园务工的收入,一年下来能多挣2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悉,在板桥镇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柑竹湾村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柑橘特色产业,如今全村柑橘种植面积已达4000余亩,涵盖金秋砂糖橘、爱媛、春见等多个优质品种,其中仅金秋砂糖橘就有3200多亩,年均产量达1000多万斤,成为远近闻名的“柑橘村”。
良好的产业基础不仅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吸引了全省各地的种植户前来扎根发展。宋庚霞便是其中之一,她来自浦江,在富顺种植柑橘已有8年时间,从最初的小面积试种到如今的规模化发展,不仅为富顺县柑橘产业注入了新活力,也带动了更多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的柑竹湾村,漫山柑橘成了“致富果”,特色产业成了“振兴路”。一片片柑橘园不仅装点了乡村,更承载着村民们的增收希望,为富顺县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产业动能。(李旭)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