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百村蹲点调研行丨回馈反哺、守江护江—— 沃野平畴万象新

2025-11-28 10:13 自贡网

0

分享

fcfceb04b227a27ad66434312e65bc72.png

芜湖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康丽 付君兰 韩骏 文

芜湖日报特约摄影师 王玉实 摄 

长江北岸的生态廊道.JPG
长江北岸的生态廊道

长江从芜湖穿境而过,造就了绵长的江岸线,江水泽被南北两岸。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写下无数与长江相依相生的壮丽诗篇。

亘古流淌的江水,带走了历史的尘埃,却也不断孕育着新的故事。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全面实施,在“长江巨埠 皖之中坚”的芜湖,不仅是一江清水、两岸青翠重回大地, “江”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此行“百村蹲点调研行”到访的红旗村,便印证着这种深刻的蜕变,从“靠江吃江”走向“守江护江”,迎来新的发展篇章。

红旗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农业.JPG
红旗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农业

江水曾哺育出“万元户”村

红旗村,坐落在芜湖市鸠江区汤沟镇,是一个地处长江外护圩的村庄。外护圩,即在大堤外侧,临江而居,与江水紧紧相依。

“上世纪50年代,因为这一带有大片适宜发展种植的滩涂,为了谋求生计,红旗村的祖辈们便挑了这块埂堤,自发地在这片外滩扎下根来。”红旗村党委书记汪贻平向记者介绍,依江而生的红旗人,祖祖辈辈“靠江吃江”,多以捕鱼和跑船为生,村里的民生离不开长江的哺育,也曾造就一时的繁荣。

上世纪80年代,红旗村就涌现出了很多“万元户”。那时,依托长江船运优势,红旗人摸索出一条致富路。秋冬农闲之时,从江苏江浦、马鞍山当涂等地采购芦荻、芦苇,这些材料顺江而下运至村里,被加工成芦席、芦帘,供应给外地的砖瓦厂。“那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全部上阵,做芦席加工,因为生意做得红火,当时村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万元户’。”汪贻平回忆道。

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变化,这一行业逐渐凋敝。与此同时,由于长期的捕捞,长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加之水运的衰落,村民们“靠江吃江”的谋生路径已经越走越窄。为另谋生计,一些红旗人外出闯出了一番事业,也有的留下来摸索出路。而随着“长江大保护”提出,以及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推行,更促使当地人彻底摆脱旧的生存模式,坚定地走上转型之路。

红旗村沿江风光旖旎.JPG
红旗村沿江风光旖旎

“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

11月中旬的一天清晨,村民水心亮从地里采收新鲜的辣椒,拿到附近市场上售卖。这个时节,红旗村大棚里的辣椒长势正盛,色泽光亮,形态饱满。“红旗村的蔬菜只要种出来,就不愁卖。”村里的种植户们都这样说。

为何红旗人对自家的农产品这般看好?其实,这也是市场检验出来的结果。即便在辣椒行情不太好的年份,这里的辣椒收购价也高于市场价几毛钱。说到底,这得益于长江的馈赠,是红旗村的“先天优势”。

红旗村地处长江外滩,气候湿润,土壤疏松肥沃,种出的农作物在口感和品质上更胜一筹。红旗人深谙这一点,告别传统的渔业、水运业后,全村将经济转型的发力点放在了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上,努力将临江村庄特有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势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以前红旗村耕地杂乱零散,生产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投资了900余万元,先后完成高标准农田治理面积3800余亩,实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汪贻平介绍。

江岸沃野升级为“高标准农田”,可谓如虎生翼。 “以往在长江边种地,夏天怕淹,冬天怕旱,每三年要淹两年,农民损失不小。自从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实现旱涝保收。”从事20多年种植业的村民童少则感触很深,这些年,得益于排涝设施的建设,田间沟渠的疏通,长江涨水时能及时排水,干旱时则引江水灌溉,极大地改善了种植条件,实现稳定高产,“现在我们一年的收入可比打工强多了。”

蓝白相间的大棚整齐划一,在田间蜿蜒,构成红旗村的特色景观。其间种植着各种大棚蔬菜和露天经济作物,豆类、薯类、辣椒、芦蒿……一年四季不断档。最有名的当属“红旗吊瓜”,这也依赖于江岸特有的沙土,所产吊蔓西瓜个小、皮薄,口感脆甜,年产值实现1000余万元。村里还依靠吊瓜产业,延伸出采摘游、吊瓜节等农文旅融合业态。

据统计,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后,红旗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13.4万元提高到2022年的51.43万元,再到2024年180万元……

长江依旧在温情哺育,用孕育出的一方沃土,让红旗人稳稳地依靠。

“江”与“人”的关系被重塑

村庄的转型,从表面看,是发展方式、发展理念的变化,从更深层面说,是“江”与“人”两者关系的重塑。

村民水心亮和林久兵都是“水上漂”的老渔民。随着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不断推进,2020年前后,村里的渔民都告别了渔船,“上岸”生活。退捕后,水心亮成为了护渔员,每天沿江巡逻,工作之余还从事蔬菜种植;林久兵自谋出路,与人合伙承包水塘养殖小龙虾。

虽然退捕转产后的生活充满挑战,但他们都非常清楚,从渔民转型,不仅是生计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边人,以前‘靠江吃江’,养育了全家,现在也要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政策,守护好长江,让它休养生息,恢复原来的生机。”水心亮说。

对于这种关系的变化,汪贻平感慨道,“靠江吃江”一直是江边百姓的生存之道,对于长江更多的是索取,如今这条路已经难以持续,当务之急是要回馈反哺、修复长江生态,要完成从“索取者”到“守护者”身份的转变。

2017年起,红旗村境内的岸线上陆续关停了多家砂站、船厂,沿江550亩滩涂复绿增绿,6.5公里岸线得到了美化绿化;村里还成立了“长江护绿”志愿服务队,维护江岸生态环境。如今的岸线,绿意绵延,茂盛的植被筑起一道生态廊道……美丽的江畔风光,成为红旗村独特的文旅资源。

“长江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竖立一座灯塔作为航标,我们利用村里的这座灯塔,打造了这处乡村游景观。”汪贻平介绍,村民在灯塔下种植了一大片油菜,每年花开时,花海、灯塔和浩荡江水相映成趣,引来八方游客。未来,红旗村还将利用岸线资源,建造新的景观,激活乡村文旅业态,努力打造产业兴、生态优的沿江村落发展样板。

长江两岸生态与经济并重,保护与发展并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红旗村由内到外的蜕变,也是芜湖推动共抓长江大保护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张宏彦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