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午后,阳光正好,一片被划分得整整齐齐的“小方格”田里,83岁的蒋大爷正弯腰培土,动作麻利、劲头十足,俨然一位资深“都市农夫”。
“真没想到,广安也有现实版QQ农场了!”最近,不少本地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当上“城市农夫”的日常。11月26日,封面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位于枣山街道火山社区的这片共享菜园,远处喇叭传来欢快激昂的音乐声,眼前是一派人气火爆的耕种场面。
这里原本是一块闲置荒地。为盘活资源、推动规范种植,街道申请乡村振兴资金进行整理开发。如今,农场被划成约50平方米的小块,一年租金只要100元。部分地块已盖上白膜,有的已经冒出绿油油的嫩芽,生机勃勃。

谁是“城市农夫”?
80后遛娃、90后打卡、80岁爷爷来找乐子
83岁的蒋大爷是这里最年长的“城市农夫”。他一边松土一边说,这块地,他要和子女一起种。“租金便宜,离家近,社区还提供水源和统一施肥!”蒋大爷对这片小天地特别满意。
叶明舜和老伴则是“情怀派”代表。他们正在认真点种胡豆,菜园里已经整齐栽了几行莴笋。老家在广安区花桥镇的他们,放不下锄头的情结。“在城里没事做,种种菜既能吃上新鲜的,又能锻炼身体。”

对于种什么,老手自有安排。叶明舜的菜园里有土豆、豌豆、莴笋、瓢儿菜、胡豆……莴笋长得最快,明年三四月就能吃;胡豆、豌豆长得慢,过年大概率赶不上。
近年来,随着预制菜争议不断,越来越多人追求新鲜安全的蔬菜。阳台种菜曾流行一时,但营养土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也让不少人却步。共享菜园的出现,正好提供了安心种植的新选择。
从没种过地的王文静,则和朋友们一起租下了几块连片的地。“作为新手,我更看重种地带来的放松感。周末来摸摸泥土,看着种子发芽,这种成就感是城市给不了的。”对她来说,这片菜园是解压圣地,也是与自然对话的窗口。
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相遇。有带娃体验的年轻父母,有重温农耕记忆的退休族,也有寻找治愈的都市青年。这片菜园,不仅长蔬菜,更在生长新的社区连接。
一块荒地的逆袭
两条短视频引爆“抢地潮”
谁能想到,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菜园,几个月前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闲置荒地。共享农场的诞生,其实是对一块“尴尬”土地的巧妙改造。
“以前附近居民在这儿随意开荒种菜,烧秸秆、管理难,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枣山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饶雪蛟坦言,为了盘活土地,街道申请了乡村振兴资金,将其改造为共享菜园。

“定价非常低,只够维持基本运营。”饶雪蛟说,他们参考过成都类似项目的价格,但还是决定走亲民路线,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而项目的走红,完全是个“意外”。
起初,他们以为用户会是周边居民,结果发现不对。“周边居民不太会为这小块地花100元。”他们迅速调整方向,转向“住在城里、愿意带娃体验农耕,或者喜欢拍视频打卡的年轻人”。

饶雪蛟说,宣传上也没花一分钱,只是让工作人员随手拍了两条视频。没想到,视频瞬间在广安人的朋友圈刷屏。很多人跑来咨询、拍摄,项目还没完全建好,前期规划的350多块地,三周内就被一抢而空。“主要是集中在第三周,当时社区都措手不及。”
运营也有“小心机”
不怕人偷菜,还能帮你种
面对火爆的租赁情况,运营方也展现出灵活的管理智慧。饶雪蛟介绍,目前农场基础设施还在完善中,未来将推出除草、施肥等代管服务,既照顾没经验或没时间的租户,也能为农村闲置半劳动力创造收入。
至于很多人担心的“偷菜”问题,饶雪蛟坦言前期就预料到了。“农场规模大,很难完全杜绝。但只要不过分,也可以视作一种农耕乐趣。”
相关条款会在合同中注明,不接受的可退租。叶明舜对此则很豁达:“不担心被偷,别人吃了也是吃,开心就好。”

饶雪蛟认为,广安作为小城市,共享农场的运营方式会与大城市不同。“我们希望这个项目不仅能活化闲置用地,更为乡村振兴探路。未来还会增加体验项目和小程序增值服务。”
随着农场设施逐步完善,预计会有更多市民前来体验农耕乐趣。蒋大爷笑着说:“明年春天,我这儿产的菜不仅自己够吃,还能分点给孩子们。”
而农场周边,新的土地整理计划,已经在路上了。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