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泸州六旬农艺师坚守田间,让旱田长出“金稻穗”

2025-11-28 20:05 泸州市融媒体中心

0

分享

湿冷的秋雨裹着寒意漫过黄金山村的田埂,11月24日早晨,68岁的刘继渝起床后坐在书房里,手指轻轻摩挲着一摞草稿纸,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今年旱稻种植的每个关键节点:3月27日播种时的地温、5月分蘖期的降水、8月抽穗期的病虫害防治措施,甚至连不同时段的株高变化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这些都是宝贝,得好好整理成技术规范。”这位合江县农业部门退休的高级农艺师,指尖划过“实收亩产486公斤”的记录时,眼角的皱纹里漾着笑意。

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退休后依旧用脚步丈量田垄,用技术让乡亲们实现增产增收。

旱稻即将迎来丰收

田埂上的“老熟人”

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素有“巴蜀鱼米之乡”的美誉,连绵的稻田铺展开来,构成了当地最鲜明的农耕底色。对于镇上的种粮户来说,刘继渝的身影早已和这片稻田融为一体。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白米镇农技站工作,到2017年退休,再到如今作为县老科协成员继续服务“三农”,40多年,他的足迹已遍布白米镇各自然村的田间地头。

“刘老师就是我们种粮的‘定心丸’,遇到啥难题,找他准没错。”白米镇黄金山村民老王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推广良种稻时的情景。当时村民们种惯了本地常规稻,对刘继渝引进的高产良种稻充满疑虑。

“当时良种稻讲究单株密植,村民们看着单穴只有一两根秧苗,都直摇头,说我是‘瞎指挥’。”刘继渝笑着回忆说,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他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找到几户思想开明的农户,以“免费提供种子、全程技术指导”为承诺进行试点。

那些日子,他每天都要去试验田,从整地、育苗、插秧、施肥、防病,每个环节都要把关。

秋收时节,试点田亩产达到500多公斤,是原来的一倍多。看着金灿灿的稻谷堆满粮仓,原本持怀疑态度的村民们心服口服,第二年便纷纷找上门来要良种。仅用两年时间,良种稻就在白米镇实现了全覆盖。

良种稻的成功推广,为后续水稻宽窄行密植、旱地育秧等技术的铺开奠定了基础。但刘继渝也不敢掉以轻心,每次推广新技术前,都会先在试验田里反复试种,优化参数,再组织培训。

2017年退休,刘继渝没有跟着孩子们去大城市生活,而是回到黄金山村老家,第二天就到田间教村民们防治病虫害。

“干了一辈子农业,早就跟这片土地、跟这些村民有了感情,哪能说歇就歇。”刘继渝加入合江县老科协后,每年都会应邀到白米、白沙、望龙等水稻种植大镇开展技术培训,逐渐成了十里八乡村民们的“老熟人”。

旱地也能种出好水稻

气候变暖让水稻种植区域的水资源日益紧张,部分稻田因缺水无法耕种,逐渐出现撂荒现象。黄金山村民周林就曾面临这样的困境。“三亩稻田都在斜坡上,灌溉条件差,遇干旱年份亩产不足200公斤,忙活一年连成本都收不回。”

刘继渝见到日益增多的撂荒田,忍不住叹气。如何让缺水的旱地也能种出水稻?这个问题成了他的“心病”。

刘继渝完善日志后整理出技术规范

通过查阅资料,他了解到湖南、云南等地在研究旱稻,难道合江就不能尝试水稻旱作?但这个想法刚提出就遭到一些质疑。有人认为“水稻离开水就不可能有收成”,连同事都劝他要慎重。

刘继渝没有放弃。他坚信,传统农业需要创新,水稻旱作可能就是破解水田干旱难题的“金钥匙”。他最终在黄金山村选了三亩旱地作为试验田。

试验从今年3月启动。刘继渝筛选了十几个品种,最终选定耐旱性强、抗病性好的“荃优玉稻”“宜香优2115”等品种。为掌握准确数据,他几乎每天都要去地里转悠。

“水稻旱作和传统种植差不多,可以选择免耕,也可以精耕细作。播种深度要控制在2厘米左右,太深出不来,浅了易晒干。”试验田里,他一边操作,一边向帮忙的村民讲解。

从播种到收割的近半年里,刘继渝天天守着试验田。三伏天,气温高达三十七八摄氏度,田里没有一丝阴凉,他戴着草帽、穿着胶鞋,一待就是大半天,仔细观察记录每项数据。他说:“试验的每个生长节点都耽误不得,错过就白做了。”

辛勤付出终得回报,试验田里的旱稻长势喜人。7月抽穗期,绿油油的稻穗随风摇曳。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李荣飞实地考察后赞叹:“太成功了!稻穗饱满,单株实粒率85%以上,预计亩产500公斤左右,与水田产量相当。”

8月底收割时,现场欢声雷动。老科协白沙镇工作站站长陈刚捧着沉甸甸的稻穗感叹:“以前总觉得水稻离了水活不了,今天眼见为实!这项技术太有推广价值了。”经测算,试验田平均亩产达500公斤,远超预期。

让技术之花开遍田野

水稻旱作试验的成功使刘继渝成了县里的“名人”,周边乡镇农户纷纷上门取经。对此,他总是倾囊相授。

“水稻旱作要选耐旱品种,整地要精细,施肥要讲究氮磷钾搭配,病虫害要以生物防治为主。”他不仅详细讲解,还拿出试验日志供大家参考,上面记录着每个生长阶段的管理要点。

“旱地种水稻要不要浇水、浇多少合适?”“病虫害怎么防治才不影响产量?”……面对村民们的各种问题,刘继渝在培训期间都会耐心解答,并现场演示整地、播种方法。

谈及未来打算,刘继渝拿出写满批注的技术资料:“今年试验虽成功,但还需完善不同土壤的施肥方案、极端天气应对措施等。我打算整理出系统技术规范,明年在不同乡镇选点试验,进一步优化参数。”

如今,年近七旬的刘继渝依然在田间忙碌。春天,到农村指导农户播种;夏天,到田间观察稻谷生长;秋天,和农户分享丰收喜悦;冬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理技术资料。“我这辈子就爱跟农业打交道。看到撂荒地重新长出庄稼,村民们靠种粮增收过上好日子,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午后天气放晴,刘继渝走出家门,来到已收割的试验田里,弯腰拾起几穗再生稻凝神沉思。“你看这稻穗,明年不仅要扩大旱稻种植面积,还要兼顾再生稻的生产……”深秋的阳光洒在刘继渝身上,他的身影在田埂上拉得很长。这位退休农艺师用他一辈子的坚守与创新,在长江岸边的田野里书写“三农”情怀,也让希望的种子在泥土里不断发芽、生长,结出沉甸甸的“金稻穗”。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