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贵川三省交界的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田坝村,汉族文化、彝族文化、苗族文化交相辉映。千百年来,多民族将生活智慧、丰富情感融入歌声乐声,也融入到阡陌纵横的田间地头。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通过收集山歌小调、手工制作月琴、赴外地四处演出等方式,默默守护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十多年寻访
他让300多首彝族山歌、小调“重见天日”
74岁的唐灿祥,可谓当地的“彝族民歌活档案”。自幼年起,受父辈、兄长熏陶和村里老人们的影响,唐灿祥对彝族民歌和月琴、二胡、芦笙、笛子等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0年之后,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许多耳熟能详的彝族民歌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开始濒临失传。唐灿祥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绝不能让这些‘天籁之声’消失!”
带着这样的想法,自60岁后,他便扛起了彝族民歌记录与传承的担子。
此后的日子里,月琴成了唐灿祥弹唱彝族民歌最亲密的伙伴,双脚成了他丈量民族文化最精准的尺子。他走遍水潦彝族乡的诸多村落,寻访每一位会唱民歌的老人。每当听到动人的曲调、质朴的歌词,他就一笔一画记录下来,生怕错漏一个音符、一个字眼。
唐灿祥用十多年日复一日地坚守,让139首彝族民歌小调和239首山歌的歌词得以“重见天日”。

2023年,“水潦彝族民歌”成功获批叙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唐灿祥也成为这项非遗的传承人。
如今,农忙时他仍是田间劳作的普通农民;农闲时便带着月琴和歌本,邀上乡亲们在田间地头、院坝老树下传唱。悠扬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成了大山里最动听的旋律。
唐灿祥的兄长、88岁的唐灿武,同样是民歌的坚定守护者。曾担任过村支书的他,传唱彝族、苗族民歌已逾60年,在任期间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彝族、苗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他常说:“这些歌里藏着我们的根,丢了就找不回来了。”
无论是村里的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的邻里聚会,总能看到唐灿武带头弹起民歌,用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嗓音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如今,已年近九旬的他,依然常常一人在家里的院坝“拉开架势”,独自弹唱。
月琴匠人
过火了日子,也传承了文化
在田坝村,还有一群用手艺守护文化的匠人。54岁的彝族村民王世忠就是其中一位。
王世忠曾是村里的贫困户,2018年成功脱贫后,如今全家靠外出打工、家中30余亩农作物种植以及牛、鸡养殖,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制作月琴,更让他的生活“锦上添花”。
王世忠的月琴做工精细、音质醇厚,每个月都会收到许多来自月琴发烧友的求购订单,每年仅月琴销售就能带来约2万元收入,产品远销云贵川三省。他的一双巧手,不仅撑起了家庭的生计,更让月琴这一彝族传统乐器得以传承。
除了王世忠,手工芦笙制作人马正全也用精湛的技艺,守护着这一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把芦笙的选材、打磨、制作,都凝聚着他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普通村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文化传承接力。44岁的苗族妇女杨慧不仅是家里的“多面手”——操持家务、下地干活样样在行,还担任村上舞蹈队的队长。每逢农闲或节日时,杨慧总会带领队员们排练苗族特色舞蹈,还曾代表田坝村、水潦彝族乡到泸州城区参加文艺演出。灵动的舞姿、鲜艳的民族服饰,让苗族文化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也让更多人感受到田坝村的文化魅力。
在田坝村,如唐灿祥、唐灿武、王世忠、杨慧……像他们一样朴实无华,默默守护着民族文化的普通村民还有很多。他们就像大山里的一棵棵老树,深深扎根于乡土,用最朴素的热爱与坚守,成为各民族文化最坚实的守护者。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