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自贡盐工 历史舞台上育就井盐文化(组图)

2013-11-25 10:00 自贡网

0

分享

自贡盐场资料照片 孙明经 摄

在自贡盐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技术精湛、分工细密的盐工队伍。他们世代相传,创造了一整套巧夺天工、无与伦比的井盐生产技术和工艺,他们先后开凿了1.3万多眼盐卤和天然气井,使自流井盐业声誉日隆,让中华盐都名闻遐迩。自贡盐工用开拓精神托起盐都脊梁,也为独具魅力的井盐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遗存。

鼎盛时期盐工分工细密

处于社会底层的盐工群体,曾经关系到这座城市的民生大计。据史籍推算的数据,仅清光绪初年自贡盐场云集的盐工就达20万人。

其实,盐工这一称谓,并不是与井盐业同时产生的。

自贡地区的盐业生产自东汉章帝时期发端以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其实并无专业的盐工。

当时的盐业生产,多以农民在耕作的同时进行凿井煎盐,除农民从事井盐生产外,官府还强迫囚犯刑徒服盐井之役。随着分工逐步细密,各工种才有了专门的称呼,如山匠、碓工、拭篾匠、辊子匠、牛牌子、白水客、坐灶、烧盐匠等。盐工这一总的称呼,至民国初方始出现。

史籍记载,清同治、光绪时,在自贡盐场即已“担水之夫约有万……盐船之夫数倍于担水之夫,担盐之夫又信之……盐匠、山匠、灶头,操此三艺者约有万……积巨金业盐者数百家。为金工、为木工、为石工、为杂工者数百家。贩布帛、豆粟、牲畜、竹木、油麻数千家”。

“富荣劳工之多甲于全省”,“诚吾国最大之工场也”的评价是合乎实情的。我市盐史专家宋良曦在长期研究自贡盐工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史籍推算的光绪初年自贡盐场直接和间接盐工、长年性和临时性盐工达20万人左右是可能的。

如此庞大的盐工群体聚集在一个城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罕见的,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逐步发展成熟的手工业密不可分。

“自贡地区的近代盐场,已经具备了某些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特点。”宋良曦介绍说,工场手工业发展成熟的技术标志之一,便是内部分工日趋细致。自贡盐井生产按其生产过程分为井房、车房、灶房三大部门,设掌柜、经手、管事、外场等职,组成较为严密的生产管理机构,各部门内部又有复杂的技术分工。比如,光绪年间仅李四友堂一家就拥有数千工人,有井口管事、使牛匠、牛牌子、拭蔑匠、钩水匠、土木石工、杂工、学徒、山匠、翻水匠、坐码头、白水匠、马夫、灶头、烧盐匠、桶子匠、打锅匠、车水匠、抬盐匠、伙房等工种。各种工匠的人数,除管事永远只有一人外,其他有的则需因井凿深而有增加。

十大行帮催生井盐文化

清代以来,自贡地区随着“盐都”的形成、盐工的增多、经济的繁荣,行业神崇拜亦空前兴盛。“百工技艺、各祠一神为祖”,都立了自己的祖师爷、行业神。盐工们的行帮组织都举行有组织的奉神活动,各种供奉行业神的庙所不断增加,各种祭典、仪式、戏剧演出日益兴旺和成为定例,呈现出具有井盐业特色的文化现象。

民国初年,盐场直接从事盐业生产的工人,已逐渐形成包括山匠帮、机车帮、车水帮、山笕帮、牛牌帮、转盐帮、捆盐帮等十大行帮。这些或同地域、或同行业、或同工种的盐工组合成自己的行帮,既是社会性的,又是互助性的,他们都是希图组成享有某些特别权力和待遇的团体,以互通信息、协调行动,建立健全帮规帮法,管理内部事宜,力求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和发言权,同时还组织同行进行共同的文化和娱乐活动。

自贡盐工的行帮组织,有烧盐工人组织的“炎帝会”,挑卤水工人组织的“华祝会”,锉井工人组织的“四圣会”,篾索工人的“巧圣会”,此外,还有橹船帮的“王爷会”,木匠帮的“鲁祖会”,屠沽行的“张爷会”,抬工搬运的“三皇会”以及使用牛只的推户、驮户、车行组织的“牛王会”,盐工联会组织的“十成会”等等。

盐场行帮组织分门别类并供奉自己的行业神,烧盐工人供奉炎帝,凿井工人供奉“四圣”,打铁工人供奉太上老君,橹船工人则供奉镇江王爷,盐场的屠宰工人将张飞作为自己的行业神。自贡盐场的盐井均要供奉井口土地,则是将山神土地之类移来作为自己行业的守护神。

“自贡盐工的行业神,大体可分作两大类,一是与开发盐井和盐业有关的神,二是与盐业生产某个直接或间接行业有关的神。”宋良曦介绍说,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井神。据南宋王象之著《舆地纪胜》记载,当时的这一地区奉祀的井神为金川神与梅泽神。自宋代起,梅泽即被奉祀为井神,于富顺建庙。经历代培修,又于清康熙四十年重建。道光时期,因自流井地区盐业日趋繁荣,又由当地盐商合议集资,在盐水沟买地,重修井神庙,长年香火不绝。

在自贡盐业发展中,某些历史人物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亦被盐工供奉尊为行业神来崇拜。如清道光时,有位修治井技术出神入化的工匠颜蕴山,他曾创造发明和改进了不少修治井工具,生前享有很高的威望,死后被凿井行业的盐工奉为“颜三土地”,其牌位被供在井口土地旁边,在凿井或排除井下事故时,井口管事和工匠们都要焚香拜祀,以祈求凿井顺利或及时排除事故。

在第二类行业神中,值得一提的是自贡的烧盐工人所供奉的炎帝。清嘉靖、道光年间,自流井的烧盐工拟将原有的土地会改为供奉火神的火神会,有个叫邓可玉的秀才认为火神没有出处,应该改供炎帝,炎就是大火。其实这位秀才孤陋寡闻,火神即祝融。当时烧盐工人还是听了他的,于是改为供奉炎帝,并组织了炎帝会,修建了炎帝宫。

橹船帮的船夫、纤夫之所以供奉镇江王爷,则是为祈求这位水神爷护佑盐船一路平安。地处自流井的王爷庙,是当年自贡运盐船只入沱江、进长江,远至西南、华中数省的必经之地。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相传为镇江王爷生日,庙内必举行盛大庆典,祭祀神灵,宴请宾客,演出戏剧。每当祭祀开始,排满河道的盐船之上,彩纸钱标,迎风飘舞,成为一时之大观。入夜则灯火齐明,戏楼前人头攒动,台上鼓乐响彻夜空。来自四川各地的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等各流派戏班,高手如林,名角联袂,竞相献艺,连台演出,几至达旦。当时在川剧界流传着一句话:“唱戏不到自流井,算不得戏中仙”,可见其盛况之一斑。

特殊习俗表现丰富情感

“一碗盖碗茶,品出人生五味杂陈;几节青竹,做一支过山号,也能吹出火热的情怀;三块木片,做出金钱板,也能道出人世的沧桑;一把破扇,来一段沙和尚逗狮子的舞蹈,也能引出无尽的欢乐,凄婉沉重的挽子歌,高亢悠扬的盐船调,轻松幽默的盐工号子声中孕育出种种盐都市井文化。”宋良曦认为,十大行帮,行业各异,分工不同,劳动和生活的重压,练就了他们粗犷、热情、乐观、豁达的性格。他们有着相同的喧泄自己情感的方式,有着同样展示自己心灵的习俗。

如果说四川人爱喝茶的话,那自贡盐工则是“嗜茶如命”,到了“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其中,最能体现盐都人情愫的,也是盐工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自贡大大小小的茶馆。

“农人之苦有春秋,盐工之苦无旦昼”。旧社会,自贡盐场盐工不仅工作负荷重,劳作辛苦,而且生活贫困,条件极差。烧盐工人十分艰辛,在灶上煮盐时几乎没有睡过床。对于劳累了一日的盐工们,一碗盖碗茶好似疏解疲劳的解药。

“其他地方的人喝茶喝个味,盐工们喝茶则仿佛要喝个饱。既要喝浓茶,又要喝烫茶。故有‘一滚当三鲜’之说。他们既不求龙井之高雅,又不羡茉莉珠兰之幽香,唯独爱喝浓烈的沱茶。”宋良曦分析认为,这是因为盐工的劳动强度大,喝上又浓又烫的沱茶特别解乏的缘故。在盐工当中流传着“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碗,浑身舒展;晚茶一杯,阎王不催”的说法,道出了他们对茶中情趣与奥妙颇有见地的理解。

盐工喝茶的茶具,最普通的是“盖碗茶”。这种由茶碗、茶盖、茶船组成的盖碗茶具,各具功用,各有妙处,茶碗上大下小,冲茶时茶叶容易翻转,浸泡深透;茶盖既可以控制茶的温度,又可用来搅和茶叶,还可阻挡浮在上面的茶叶喝入口中;而茶船则有端碗不烫手,茶溢不湿衣之妙处。久而久之,喝盖碗茶成为了盐工们最重要的生活习俗之一,并延续至今。

在机械化生产方式广泛应用之前,推动自贡盐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是来自盐工身体的力量。在繁重艰辛的劳作中,为达到步伐一致,配合默契,盐工们发出“哼哟、嗨哟”的吆喝声,逐渐发展成调,形成了盐工号子。

盐场基建需要采石,劳动过程中就产生了石工号子,在现存的盐工号子谱例中,石工号子数量最大、种类最多;打井号子是盐工们在开凿新盐井时唱的号子;辊工号子是盐工们在立天车井架时唱的号子,如今谱例已经非常少见。挽子歌、推水号子、人车号子等是盐工们在开采好新井后提取卤水时唱的号子,这一类工作劳动强度和危险性都相对较低,所以音乐规模大,歌词内容丰富,旋律悠扬婉转,富有抒情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车号子”。“人车”又被称为“班房车”,因为囚犯一度被使用来挽车汲卤。自贡有如此之多的盐工号子,蔚为大观,这样的现象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经过岁月沉淀,这些独具韵味的盐工歌谣如今已成为我们城市的文化宝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批批老盐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勇于开拓奉献的盐工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代自贡人。

进入新世纪,《盐泉》、《盐都传奇》等一部部歌颂盐业工人的文化作品被搬上文艺舞台。“歌颂盐工坚韧不拔的打井精神;敬佩盐工举世罕见的锉井智慧;赞美自己掌握命运钥匙的人们。”这是《盐都传奇》编剧廖时香的初衷。他经过精心创作,三易其稿,最终完成了这部展现盐场工人创业故事,赞颂自贡盐工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的作品,将观众带回了那个卤气蒸腾的年代。新一代盐都人感慨先辈们在千年盐业发展史中创造辉煌成就的同时,更被其勇于开拓奉献的盐工精神深深激励。

自贡网记者 周孟娟

编辑:罗彬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