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半个世纪前的“西部大开发”——对自贡发展转型功不可没的三线建设

2014-09-04 19:57 自贡网

0

分享

半个世纪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场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三线建设拉开了序幕,彼时为四川省第三大城市的千年盐都自贡,在三线建设的宏伟工程中,22家内迁单位先后进入自贡,为自贡的经济、科技以及产业机构调整做出了巨大贡献。近日,记者走进市档案馆,翻开了那尘封已久的自贡三线建设史实资料,罗列其中部分呈现给广大读者。
1964年,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1965年起,中国开始把沿海一些工业企业向西北地区搬迁,新项目则大多集中投放在西部地区,于是新中国建立后的首次西部大开发——三线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
彼时的自贡市,行政区划包括自流井、贡井、大安3个城市区和1个郊区,28个公社和1个农场,人口56万,城市人口达25万之多,是四川省的第三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盐卤与天然气的综合利用,建立了多种化学工业。
1964年下半年,中共自贡市委、市人委,把主要精力、工作重点转向抓三线建设的准备工作,并积极配合国家部、委选点布局、调查研究和规划工作。根据自贡市当时工业调整的实际情况,为支持国家有关部、委迅速实现中央提出的进行三线建设准备打仗战略布局的实现,市委决定的原则是:除在划地、地方建材、施工队伍、厂房等尽量提供便利条件外,对内迁计划安排,一是一批内迁项目利用自贡市关、停企业内迁,二是一批项目对口市属正常生产企业内迁,三是一批项目进行新建内迁。自此基础上,经与国家部、委逐个达成协议,经试点,于1965年开始先后从沿海陆续内迁。
首个内迁企业——
自贡高压阀门厂
第一个内迁至自贡的三线企业是自贡高压阀门厂,自贡的三线建设,便是从自贡高压阀门厂试点开始。
自贡阀门厂是1960年修建,除锻工车间外,都是砖木结构,因陋就简投入生产,年产能力200吨左右。为适应三线建设的需要,经国家计委批准,生产能力将达到1500吨,劳动生产率提高3.5倍。1964年9月,自贡高压阀门厂开始了扩建,同年11月,一机部发文决定,将上海良工阀门厂部分内迁到自贡高压阀门厂。这次内迁职工150人、设备39台。
1966年1月,国家计委、建委发文决定,将上海阀门厂的50台设备和人员198人迁往自贡高压阀门厂。经过两次内迁,国家给工厂总投资673万元,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得以加强,生产能力由200吨/年达到了1500吨/年。1967年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311万元,产品产量651吨,实现利润42.8万元。
硕果累累的科研机构——
炭黑设计研究所
1965年初,化工部中国橡胶工业公司决定炭黑研究所迁建四川自贡市。4月,一支由政治、基建、供应、行政管理等部门的先遣队来到自贡建所。7月初开始动工建设,随着工作的进展,职工陆续增加,到年末已有100多名职工迁至自贡。
1967年科研大楼建成,科研设备陆续运送到自贡,并开始了安装科研设备的前期工作。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全面波及自贡,正待安装的设备不再安装,一切陷于停顿。刚刚建立还没有正式开始科研工作的、中国唯一的一家炭黑研究所陷入了全面的瘫痪状态。这种状态一支持续到1971年,直到当时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12.25”批示下达后才结束。
1971年到1980年这10年间,中国的科研因为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而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而炭黑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却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研制成功超细炭黑、开发了炭黑湿法造粒、开发并推广了炭黑新原料——乙烯焦油、开发或试验了炭黑着色强度等一系列新的测试方法……炭黑研究所的研究和设计工作,促进了当时中国的炭黑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科研、设计队伍。虽然当时的科研成果实现了工业化的不多,科研和设计结合得还不够,但那10年的工作却为中国的炭黑工业打下了基础,为今后的科研成果实现工业化,为今后的科研与设计的紧密结合创造了一种可能。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经过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炭黑研究所成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1996年,化工部将原“化工部炭黑工业研究设计所”新升格更名为“化工部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炭研院)。1999年,随着科技单位的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炭研院改制为科技型企业,并全资进入中联橡胶(集团)总公司,改名为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
从1999年到2007年,炭研院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经济上,这几年年均增长30%以上,产值从1998年的6400万元,截至2007年已达到3亿元。在科研上,1999年以来已完成科研项目12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12项目,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设计奖1项,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
唯一1所高等院校——
652工程
1964年根据中央指示,高等教育部即着手研究第一线的高等学校一分为二,加速三线高等学校建设的问题。1965年1月,中央决定在内地三线建设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4所重要大学分校。经过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华东化工学院内迁部门专业到四川省自贡市创办建设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简称:“652”工程。
1965年3月8日,高教部以(1965)高计密字第24号文正式批复了华东化工学院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内容有:同意华东化工学院在四川自贡建立分院。建院工程代号“652工程”。确定学生规模2800名,教职工总编制1120人,设置放射化学、放射化工机械、稀有元素、石油及天然气等10个专业及专业所担负的主要科学研究任务,需要建立的青染料研究室及塑料、物化工程2个科学研究基地。高教部批复通知下达后不久,随后,“652工程”又被列入第三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也是中央规定三线备战的项目之一。
因“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原因,1967年1月16日,高教部以(67)高计基密字14号文发出《关于停止施工的通知》,从此,“652工程”全部停工。“文化大革命”使原定3年内建成的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的筹建工作拖延了整整7年,而原定1966年夏在分院招生上课的计划破产,已经建成的房屋遭到一定破坏。
直至1971年8月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经教育部、燃化部、上海市及四川省共同研究,明确了西南分院要继续办下去,“652工程”得以继续进行,同年11月,基建工程恢复施工。
1972年1月10日,华东化工学院召开大会,动员全体教职员工支援西南分院的建设。会上100多名教职工响应号召,志愿支援祖国三线建设,最终94名得到总院批准的教职员工来到了西南分院。1972年原华东化工学院改名为上海化工学院。随后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也改名为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652工程”办事处从即日起撤销。1973年 9月6日,经过8年建校的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正式开学。
1979年7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停办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和成立四川化工学院。”并归四川省政府领导。1983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四川化工学院设置食品工程、发酵工程两个轻工专业,为适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年7月6日,省政府批准四川化工学院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
2000年4月,自贡市委决定:成立自贡市高校改革与发展规划指挥部,整合四川轻化工学院与自贡师专、自贡高等专科学校和自贡教育学院。在汇东高新区划拨1000亩建立高校园区,四川理工学院筹备工作正式拉开序幕。经过4年的建设和发展,2004年4月16日,四川理工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推动城市发展再上台阶
半个世纪前,自贡作为四川的重要工业城市,在三线建设中,共接纳内迁的工矿企业19家,科研机构2家,高等院校1所。这22家内迁单位的进入,为自贡夯实了现代工业的基础,改变了城市的产业结构,增强了城市的科研力量,增加了城市的财政税收,使自贡的城市发展再上了一个台阶,实现了自贡从以盐业、化工业为主,发展到包括有发电锅炉、机床制造、通用设备等机械工业,焊接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硬质合金材料、碳石墨材料等材料工业、小五金制造为主的轻工工业等的综合型工业城市的历史转变。三线建设在自贡功不可没,它不仅给古老的盐都带来了新产业、新厂家,而且给自贡人民带来了新观念、新思维,这就为提升千年盐都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奠定了新基石。
三线建设中内迁的22个企事业单位:
一机部系统(11个,实为10个)东方锅炉厂、东新电碳厂、自贡高压阀门厂、自贡机械一厂、自贡铸钢厂、自贡焊条厂、长征机床厂、自贡大型空分厂(1967年,离开自贡,迁到简阳。)红旗运输机械厂、自贡工业泵厂、自贡空压机厂。
冶金系统(1个)自贡硬质合金厂,也称764厂。
化工部系统(2个)晨光化工研究院、自贡炭黑设计研究所。
二轻系统(4个)自贡电筒厂、自贡南华锯条厂、自贡制钉厂、自贡可锻铸铁厂
建材工业系统(2个)四川平板玻璃厂、自贡油毡厂。
地质部系统(1个)即第七普查大队。
教育系统(1个)即652工程,后改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
(记者 刘捷)

编辑:张昊灿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