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茂君
部分盐商与来盐场拍片的我国电影教育先驱孙明经(右一)合影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淮盐不能上运湘鄂,清廷饬令“川盐济楚”。丰饶的资源、精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高额的利润,使失去淮盐市场的扬州盐商携带大量资金进入自贡盐场。同治至光绪初年,自贡盐场有盐井、天然气井707口,煎锅5590口,厂域绵延40余里,有各类工匠三四十万人,成为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手工工场。这时,自贡盐场出现了一大批工场主,同时还出现了一批拥有井、笕、灶、号,经营井盐生产、运输、销售的盐业家族和资本集团。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即是其代表,称作盐商“四大家族”,此外,还有数十家“富甲郡邑”的盐商。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历来重农轻商,士农工商,商为末等。自明万历四十五年(1618)全国食盐实行专卖以来,官商勾结,盐商赚取暴利,成为“富可敌国”、“富甲全川”的社会阶层。相比于财富,盐商的社会地位就显得非常低下,造成盐商的心理极不平衡,他们不把利润用于再生产,而是大部份用在奢靡性的生活消费上,这种畸形消费甚至还惊动过清朝最高统治者。即使这样,盐商仍然有非常浓厚的崇儒情结,主要表现在:
盐商的书房
读书求士耗银捐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找不到“崇商”的痕迹。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文化视野里,从未让商人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说还有几位青史留名的话,那么就必须适当地改头换面,或与官府妥协,或与文士挂钩,赢得“官商”或“儒商”的称号,将那令世人鄙弃的铜臭味冲淡一些,方能得到人们的认同。自贡大盐商李四友堂的先祖、明末清初的李果育,以未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宦之林为憾,临死时作了一联勉励后代:“偷得余闲勤恳凿,未忘积念在诗书。”
李果育后人谨遵其教诲,经营盐业同时未忘诗书,后来在清康熙、乾隆70余年间,李氏家族登科者数十人,其中进士2人、举人20人、贡生10余人,不少人做了知县,州、府同知,府教授、县教谕、训导等官。
乾隆戊午科亚元、戊辰科第九名进士李芝,在山东招远、湖北都知做了两任知县后就回到自贡教书。由于他的许多学生名登科甲而受到敬重。乾隆四十年(1775),著名学者段玉裁署富顺知县,特聘李芝为学易书院山长。不久,又邀李芝共修《富顺县志》。由于该县志体例精审,文采绚丽,成为全国著名的县志之一。李芝工诗文,著作有《俟秋吟诗》、《鸿爪集诗》、《贤已堂文集》等。他写的《盐井赋》、《火井赋》,形象生动地纪录、描绘了井盐生产的情况,是十八世纪极为珍贵的井盐史资料。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后,自贡盐商王三畏堂先后两次选送王氏子弟十几人自费到日本留学。按学科,留学时间两年至五年不等。学成回国后,从事教育、经营管理或军工技术,有所作为。
同时,自贡盐商没能读书科考的,就耗费大量银子捐官。
大盐商王朗云捐7万两银子助赈,朝廷加按察使衔,赏二品顶戴及三代一品封典。后来其侄王达之、王惠堂也捐候补道,其孙王星垣捐兵备道加兵部车驾司行走。
李四友堂兄弟子侄个个捐官,耗资数十万两银子,连贵州号上的掌柜杨渊麟也耗银10万两捐了个道台。
胡慎怡堂的胡汝修捐得分部郎中,赏戴花翎二品衔;胡树良捐了盐提举,赏戴花翎;其子侄辈胡孝先捐得内阁中书员外郎;胡铁华捐得民政部主事、营缮司行走;胡师仲捐得大理院推事、刑科三庭行走;胡迪生捐得内部主事。
颜桂馨堂颜昌英有六个儿子,除次子早夭外,个个都捐得有官职。长子颜晓凡授通奉大夫;三子颜辉山封荣禄大夫、候补光禄寺署正;四子颜觉吾授荣禄大夫、布政使衔,贵州候补道员;五子颜德符捐花翎候补督标中营都司。他们不但自己捐官,还替父母、妻妾捐封。
推崇呵护文人士子
自贡盐商“崇儒情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文人士子的呵护与推崇。当然,文人士子也会给盐商相应的回报,除赠送书画供盐商玩赏和收藏、为盐商的私家园林书写联匾、创作诗词外,平时还与盐商们切磋艺文,帮助盐商提高文化素养,并热心教育培养盐商子弟。
胡慎怡堂富而能仁,得到文人士子的肯定,胡慎怡堂也乐意广交士林显贵。因此,胡慎怡堂常常高朋满座,如成都“五老七贤”宋育仁、曾鉴、徐炯、陈钟信、尹昌龄、颜楷、林思进、向楚、方旭等,荣(县)威(远)富(顺)“竹林七子”王琯、王廉甫、曾国光、赵熙、吴天成、黄吉渊、李朴庵等,科举中人王公甫、王开甲、陈湘涛、卢文钜、周岸登、李安卿、李恒之、胡政祥等。
胡慎怡堂各要处均挂有匾额、楹联,大门门斗内悬“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匾额;二重门上挂有翰林赵熙书写的“怡堂”。灌园有一门,门额是梁启超题写的“松所”。要处门楣皆有联,还有许多赞美胡慎怡堂的诗,如王廉甫赞荷湖的诗,赵熙赞怡堂的诗等。
大盐商李亨发达后,羡慕风雅,常索名人字画张挂厅堂,曾向清代大书法家、四川提学使何绍基索得两联书法,挂在厅堂,常向人炫耀。
一联是:“名高如月谁能毁,道本犹天不可升。”
另一联是:“池边鼓瑟游鱼听,柳外敲棋睡鹭飞。”
还有太子太保卓秉恬书朱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
自贡盐商积极帮助书画家来自贡办书画展,据统计,抗战期间,徐悲鸿、张大千、陈浩东、何香凝、叶浅予、丰子恺、梁中铭、梁幼铭、张聿光、张振锋、钟道泉、董寿平、冯建吾、关山月、吴一峰、陈仲年、钱隽奎等20余位国内知名画家先后来自贡办画展,鬻画献艺和写生创作,他们创作的画作,大多被自贡盐商收藏。
自贡盐商帮助了抗战时期困难中的书画家,书画家的作品也陶冶了自贡盐商的情操。
捐资办学不惜重金
自贡盐商崇儒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除助困济贫赈灾、修桥铺路外,重要的就是捐资办学。
清同治年间,自贡盐场盐业资本集团“王三畏堂”在自流井兴办了“三台书院”,所收学生除王氏子弟外,兼收外姓学生;在大安寨内创办的“育材书院”(由家塾升级),经费由三畏堂供给。两所书院都是“王三畏堂”总理王朗云主持院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设学堂,推行新学”的《新学诏》后,王三畏堂将三台书院、育材书院停办,创办了“王氏私立树人学堂”,先为“两等(初小、高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扩大为中学(初中)堂,设有速成师范、体育及预备东洋留学等班。课程新旧兼设,旧课延聘科举出身的秀才或举人任教,新课则聘请具有新知识的人士和外籍人担任教师。当时,树人学堂以私立而聘洋教员,在四川是仅见。
1923年秋,自贡商会会员范家光等人,倡议在自流井创办一所初级中学,当即得到自贡两场盐商的积极支持响应,随即捐款7000元。1924年春,成立了学校董事会,校董事会发动两场各盐业同业公会筹集资金,收到捐赠经费2万余元。是年秋,招收初中男生一班。1934年11月,改校名为“自贡私立蜀光初级中学”。
1939年初,川康盐务局拨出“济楚”津贴30余万元、公益款10万元,将蜀光初中扩建为一所完全中学,并由盐务局在每载盐中附加10元作为学校经常费用。
1938年8月,以盐商张泽敷、余述怀等人为代表的贡井盐场各盐业团体负责人,筹建“自贡私立旭川初级中学”,川康盐务局缪秋杰局长批准在局存公益金中拨3000元,作为学校基金,当年招收男女生各一班。
1941年,鉴于自贡盐场发展的需要,自贡盐商自承筹募开办费300万元,特请教育部在自贡市设立一所专科学校。1943年6月,建校筹备委员会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盐商余述怀、李云湘、王德谦、侯策名、曾子郁、王绩良、颜心畲 、刘瀛洲等为筹委会成员。1944年8月,筹委会决定由地方募捐学校建筑经费5000万元,其中自流井盐场3000万元、贡井盐场2000万元。学校的常年经费由国家开支。
“国立自贡工业专科学校”于1944年10月开校,马杰博士任校长,王冠英博士任代校长,高承志博士任教务主任。设化学、机械、土木建筑三科。1947年底,有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共46人,学生450人。
1925年,贡井盐场大盐商余述怀、宋俊臣及金灿如等人捐资,在贡井筱溪坝兴办一所小学,定名“自贡私立育材小学”,凡各盐业大户及地方上层人士均为董事。
另外,还有1928年自流井盐商(运商)集资兴办“自贡私立昌平小学”。1932年,自流井盐商“李一福堂”家族第二代永之、恒修、奎枢、云湘四兄弟,捐资创办的“自贡私立李氏汉章小学”。1935年,盐商王子隽、王思芹父子独资在大坟堡创办了“自贡私立俊民小学”。1935年自流井场东岳庙盐垣6家盐商(垣商)集资,创办的“自贡私立东垣小学”。1941年12月,自流井大山铺地区10个盐业同业公会和12个宗祠的主要负责人,创办的“自贡私立剑南初级中学”等。
热心公益赈济贫民
胡慎怡堂先祖胡元海是江西来自贡卖布的小商贩,进入盐业发达后,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每年年终,都以大米百担、铜钱千余串赈济贫民,此举持续了四五十年。光绪十至十一年(1884—1885),自贡大旱,长达12个月,赤地千里,饿殍载途。鉴于米价贵且买不到,官府以荒年禁止用高粱烤酒,高粱价贱易买,胡慎怡堂便广制高粱粑,每日按人口定量贱价卖与饥民。灾后,朝廷赐予胡慎怡堂“乐善好施”匾额,以示嘉奖。光绪三十二至三十三年(1906—1907),自贡又遭大旱,胡慎怡堂又按前法,设粥厂施粥,施高粱粑,救济饥民。胡慎怡堂在自贡部分乡镇设立豆局,免费为幼儿种牛痘。拨出专款建医馆,设有内、外、灸三科,免费为贫苦病人治病。为此,四川筹赈局特颁“惠济芸生”匾额,以示嘉奖。
光绪十六年(1890),胡慎怡堂总理胡勉斋开始独资修建威远县界牌镇至简阳的官道。3年后,胡勉斋去世,其子胡汝修接着完成,还修建完成了一些支道。1916年,黎元洪代理大总统时,为胡慎怡堂颁发了“功在桑梓”匾额,以示嘉奖。
颜桂馨堂的大盐商颜昌英一生热心公益,不惜重金买山伐石雇工修路。从自流井始东至富顺,西至威远、乐山、夹江,南至大山铺、宜宾,北至资中,绵亘数百里尽成坦途。其他如犍为三江镇石桥、威远太阳桥,富顺观音滩,荣县汪家滩、望塔岩,内江古牛桥,仁寿谷家坨等地皆一一建成石桥,费银数万两。另外,他还设义渡济行人。其他地方的桥路、义渡、度塚,只要有人倡首即捐资以成其美。
1944年,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冯玉祥将军来自贡盐场进行第二次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经过一个月的动员,仅22万人口的自贡市抗日捐款达1.2亿元法币,人均500元,创下了全国城市抗战捐款之最。当时重庆人口达百万,捐款金额却只有自贡的三分之二。盐商王德谦个人捐款1500万元、余述怀个人捐款1000万元,个人献金数目居全国之首。自贡盐场创下了22项节约献金救国运动全国纪录,表现出自贡盐商在民族危难时期的崇儒大义。
编辑:熊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