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进、夏代华、毛艺舟一起研究文学作品
自贡网讯(记者 陈 勤)当文学已经成为不少人眼中的苦旅,在自贡,却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文学之家,祖孙三代11口人都热爱文学,9人在报刊上发表过作品。这坚守着精神家园、深爱笔耕的一家三代人都相信,文学是最美的梦,追梦是快乐的事。
窗外阳光灿烂,夏代华、毛政治夫妇位于汇东某小区的房间里整洁明亮,一大家人聚集在客厅里,82岁的夏代华郑重地宣布了一个消息:她计划出版第二部诗集!老人的决定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身为市作家协会会员的三儿子毛进、孙女毛艺舟和二儿媳李忆主动承担了为老人校对、修改诗稿的任务。
实际上,早在2012年底,夏代华老人便已出版了诗集《彩云集》,时隔不到半年,老人的三儿子毛进推出了厚厚的微型小说集《练习笑》,去年9月,老人的孙女毛艺舟又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完美情人》。这个典型的文学之家,祖孙三代11口人都热爱文学,9人在报刊上发表过作品。尤为突出的是夏代华和儿子毛进、孙女毛艺舟,多年来笔耕不辍,以文学反映社会、愉悦心灵、陶冶性情、实现人生价值,在为社会捧出精神成果的同时,也收获着成功与快乐。
三代人的文学成果
夏代华
诗意晚年让人生更精彩
“从小就喜欢文学,可一辈子都忙,忙着工作和抚育子女,所以退休后才拿起笔学写诗歌。”与诗歌的缘分虽然属于“黄昏恋”,夏代华老人却满怀痴情,勤奋执着,用17年时间创作了诗歌1200余首。
2013年,老人在做卫生时不小心摔断右手,在医院打上石膏后,医生要求她回家静养。手摔断了老人没觉得痛苦,不能写诗却让老人倍觉煎熬。三天后,老人偷偷拿起笔,用左手在纸上歪歪扭扭地继续写诗。
“最怕在炒菜时接到母亲的电话。”毛进笑着说,母亲打电话来多半时候都会讨论诗词,而且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为此,毛进只能把正在炒的菜关掉火,晚饭也往后顺延半个小时。此外,每次毛进或者嫂子李忆、侄女毛艺舟去看望老人,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从老人手中接过诗词稿——老人一周的创作成果,再逐句进行点评、修改。
“早春二月艳阳天,江涌春色天地连。三月插秧桐花冻,东风江上刺骨寒。滚滚江水流不尽,渔翁捕鱼未休闲。千山飞鸟不见影,唯见山水一线天。”老人的诗作质朴清新,明快流畅,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诗人恬淡愉悦的心境跃然纸上。
这些年,老人一直坚持着“诗歌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青山、绿水、夕照、晚霞、亲情、爱情、友情……凡是打动了她的事物,都一一流动在她的笔下。
2004年春,夏代华的丈夫突发肠炎需手术,夏代华和儿子将老伴送到医院后返回家中。望着空荡荡的房间,老人辗转难眠,起身写下《盼归》“东风无情雨霏霏,试问离人几时归。往事如风忆如尘,恹恹梦醒盼君回。香风淡月方知愁,莫待飞絮锁画楼。一曲相思魂梦处,此情可待长相守。”不久,老伴康复出院,读到这首诗,感动不已。
对夏代华老人来说,年近七旬学写诗歌,不为把诗艺钻研到某种高度,只为陶冶心灵,充实生活。“阅尽人间风云雨,走过半世入古稀。青春谱写鸿鹄志,夕阳晚霞似花期。”品读老人的诗作,感受到的是“夕阳无限好”的澎湃激情和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多年来,老人不仅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还将这种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子孙。“孩子们小时候,每晚临睡前一小时是读书时间,一家人围成一圈,由我或爱人朗读各种经典小说。”两人读得最多的是曲波的作品,他的《林海雪原》《山呼海啸》都分别读了几遍,以至于全家人都成了曲波的粉丝。在孙辈们上学后,“读书会”又升级为“作文赛”。每个季度,孙儿孙女们聚集到老人家里,写作同题作文,由两位老人评出名次,分别给予奖励。这样的比赛一直进行到孩子们小学毕业。
数十年来,老人家里始终坚持着开家庭会议的传统。在会上,夏代华和丈夫会隆重通报家人中哪些成员又发表了文章,并郑重给予奖励。不管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民热爱文学的时期,还是在当下文学被逐渐边缘化的年代,文学在这个大家庭里始终处于一种神圣的地位。
毛 进
叛逆少年在写作中蜕变
虽然从小喜欢听父母讲《林海雪原》等小说,但毛进身边的人,包括他父母在内,在毛进青少年时期都没有猜到他有一天会成为一名作家——在沿滩镇老家,毛进是打架出了名的“毛鼓眼”,急躁、叛逆,一年旷课200多节,到初中毕业,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筐。
一个人的转变往往只在一个机缘。为了培养毛进,父亲把他送下乡当了两年知青,后又送他参军去了部队。在部队时,一天,毛进收到二哥毛毅寄来的一封特殊的信,那封信其实是他写给毛毅的,其中的错别字被兄长用红笔一一圈出,旁边批注出正确写法。一封600字的信,整整有78个红圈。
“满目的红色刺激了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好好学习,会认会写。”此后,再遇到写信读信,毛进手边总放一本字典,并开始有意识地大量阅读文学书籍。几个月后,他写出了随笔《砖赞》,投给了部队的广播站,虽然仍有错别字,但文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却吸引了编辑的目光。此后,毛进被发展成为通讯员,开始源源不断地写作消息、通讯,并陆续见诸报端,俨然成了部队里的笔杆子。
1983年,毛进转业回到自贡,工作之余,开始转型写作文学稿件。在所有文体中,他最钟爱的是微型小说。为了写出好作品,原本粗心的毛进学会了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他的《练习笑》《哥是公安局长》《无题》等好些微型小说就来源于他所熟悉的工作。此外,他还有意识地从报刊、电视及别人的谈话中发掘素材。和母亲一样,他也时常打电话谈论写作,不同的是他打电话的对象是编辑或小小说文友。
售票员的微笑、儿女不赡养老人、夫妻之间的误会……毛进所写的大多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因为自己就是草根,所以他十分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这也让他的微型小说接地气,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因为妻子椎间盘突出,不能做体力活,辛苦一天下班回家,毛进还要忙着买菜做饭洗衣拖地。等这一切忙完之后,再摊开纸笔,写自己喜欢的微型小说。如果第二天不上班,他往往会泡上一杯浓茶,写作到凌晨两三点。可有时实在太困,写着写着还是会打瞌睡,他就去用冷水冲个头,然后继续写作。
30余年的勤奋执着,换来的是硕果满枝,迄今为止毛进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多万字,并成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而文学带给他的另一个好处,或许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因为多读多写,从阅读与思考中,他明白了做人的责任与担当,懂得了冷静与收敛,昔日的叛逆少年,已成长为沉着孝顺敬业有责任心的成熟好男人。
毛艺舟
“魔幻女孩”展开飞翔翅膀
“白天洽谈接单,晚上写作。”90后女孩毛艺舟这样描述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美丽时尚、活泼健谈的她看起来更像一个时尚杂志的编辑而非作家。而实际上,她不仅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完美情人》,还已经写了好几个剧本,其中一部正在筹备拍摄中。
“对写作的兴趣,最初其实是源于美食的诱惑。”毛艺舟笑着说。小时候在奶奶家举行的每个季度的作文赛,兄弟姐妹四人中毛艺舟总能拔得头筹,得到最多美食和长辈们的表扬。有了写作激情的她甚至在一次迟到写检讨时竟诗性大发,把检讨写成了古体诗,使得班主任老师不禁转怒为笑,还把检讨压在了办公桌的玻板下收藏。
初中时的毛艺舟喜欢玩游戏《仙剑奇侠传》,却对故事悲凉的结局耿耿于怀,于是,她拿起笔自己写了一个幸福圆满的结局。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由此开始,并一发而不可收,而家人和同学便成了她最初的读者。
与奶奶夏代华、三叔毛进写实风格不同的是,毛艺舟的小说多为虚构,带有浓烈的魔幻色彩。在中外作家中,她特别喜欢村上春树、余华和李碧华,开始时试着去模仿,后来慢慢加入自己的东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每个人内心中都会有一些想去做的事或期望得到的东西,比如当大侠,比如唯美的爱情,把这些表达出来就成了小说。”虽然她编织的故事天马行空,充满魔幻色彩甚至荒诞不经,但表达的情感、哲理或折射出的社会现实却真实可感并引人深思。
因为喜欢写故事,大学毕业后,毛艺舟到了成都一家文化公司担任编剧。“写小说主要是表达自己,而写剧本则需要更多地考虑观众的感受。”为此,她在写每个剧本前先在朋友圈、博客等媒介上征集意见。“写得最多的是年轻人的故事,青春、梦想、友谊、爱情,因为毕竟这是自己最熟悉和了解的群体。”
出生在一个文学之家,奶奶写古体诗、三叔写小小说、母亲写现代诗,毛艺舟感觉自己特别幸福,虽然他们对自己的写作并没有更多实质性的影响和帮助。“我们相互之间也看作品,但是不会过多地提意见,因为彼此年龄不同,思想观念、文学手法等都不尽相同,更多的是相互激励。”
与祖辈和父辈相比,毛艺舟显然是幸运的,因为将爱好与工作成功地结合到了一起。而她也很珍惜这种幸运,为了集中精力,她时常选择在晚上写稿,有时甚至不知不觉就写了个通宵。为了更自由地写作,她选择了离开公司独立创作,并计划组建自己的编剧团队。
已经在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毛艺舟这样描述自己与文学的缘分:“文学给了我一双飞翔的翅膀,我将倚靠着她去寻觅人生中最美的风景。”
编辑:Frank
0